读句思周密,同袍得孔融。
悬篝筹画格,递雁伫诗筒。
古竹萧萧岸,轻寒恻恻风。
好山入愁酌,随地感飞蓬。
读句思周密,同袍得孔融。
悬篝筹画格,递雁伫诗筒。
古竹萧萧岸,轻寒恻恻风。
好山入愁酌,随地感飞蓬。
这首诗描绘了舟行途中所见所感,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细腻的观察。首联“读句思周密,同袍得孔融”运用典故,以周密的诗句和孔融的友情来比喻诗人对文字的精妙追求和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展现了诗人的文学素养和人际情感。
接着,“悬篝筹画格,递雁伫诗筒”两句,通过“篝火”、“筹画”、“雁”、“诗筒”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舟行时的场景:篝火旁的筹画、等待传递的诗筒,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期待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在旅途中的思考与创作。
“古竹萧萧岸,轻寒恻恻风”则转向自然景物的描写,古竹在岸边轻轻摇曳,微风吹过,带来一丝丝的凉意,渲染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气氛,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和时光的流逝。
最后,“好山入愁酌,随地感飞蓬”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复杂心情。好山入眼,却难以排解心中的愁绪,随地所见之景,都让诗人感怀不已,如同随风飘荡的飞蓬,无根无依,充满了漂泊之感和对命运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舟行途中的内心世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清代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幽人八座复中台,想见书堂山杏开。
四十馀年僧屈指,时因秋雁寄声来。
一客逢吠狗,无箠制狗狂。
一客叱狗吠,一客言狗良。
良狗岂妄吠,好言已莫详。
言乃仁之趋,叱乃义所当。
趋仁不顾义,非是助狗猖。
吾今不疑仁,仁义嗟何妨。
牡丹开尽桃花红,班笋迸林犀角丰。
两株远寄川上鸿,韩郎辍口赠楚翁。
便令剥锦煮荆玉,甘脆不道箪瓢空。
小谢旧城昭亭下,侵天筀竹溪西东。
螗螂生后出牙茁,罗列满地争强雄。
是时楚翁所食寡,朝饭暮饭唯其充。
今来得此谓过分,一贵一贱物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