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韩持国再遗洛中斑竹笋》
《韩持国再遗洛中斑竹笋》全文
宋 / 梅尧臣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牡丹开尽桃花红,班笋迸林犀角丰。

两株远寄川上鸿,韩郎辍口赠楚翁。

便令剥锦煮荆玉,甘脆不道箪瓢空。

小谢旧城昭亭下,侵天筀竹溪西东。

螗螂生后出牙茁,罗列满地争强雄。

是时楚翁所食寡,朝饭暮饭唯其充。

今来得此谓过分,一贵一贱物苟同。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hánchíguózàiluòzhōngbānzhúsǔn
sòng / méiyáochén

dānkāijìntáohuāhóngbānsǔnbènglínchíjiǎofēng

liǎngzhūyuǎnchuānshàng鸿hónghánlángchuòkǒuzèngchǔwēng

便biànlìngbāojǐnzhǔjīnggāncuìdàodānpiáokōng

xiǎoxièjiùchéngzhāotíngxiàqīntiānguìzhú西dōng

tánglángshēnghòuchūzhuóluólièmǎnzhēngqiángxióng

shìshíchǔwēngsuǒshíguǎcháofànfànwéichōng

jīnláiwèiguòfēnguìjiàngǒutóng

注释
牡丹:富贵花。
犀角:形容斑笋饱满如犀角。
川上鸿:江边的大雁。
韩郎:可能是赠送斑笋的人。
楚翁:老翁,可能生活在楚地。
荆玉:比喻斑笋的珍贵。
箪瓢空:形容生活贫寒。
昭亭:地名,可能指小谢曾游历的地方。
筀竹:早春即发的竹子。
螗螂:昆虫,此处形容斑笋生长迅速。
过分:过于丰富,超出寻常。
一贵一贱:形容贫富悬殊。
翻译
牡丹凋零后桃花正红艳,斑笋破土如犀角般丰满。
两枝斑笋遥寄给江边的鸿雁,韩郎停下话语将它们赠予老翁。
老翁立刻剥开斑笋如解锦衣,煮荆玉般品味,虽贫亦觉甘美无比。
小谢曾在旧城昭亭下漫步,那溪流东西两侧全是高高的筀竹。
螗螂出生后迅速长出牙齿,满地争斗,好不热闹。
那时老翁饮食简单,斑笋成了他的主要食物。
如今他得到这珍稀之物,觉得过分享受,富贵与贫贱间的物事何尝不是如此。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以牡丹和桃花的盛开为背景,班笋(斑竹)在林间茂盛生长,象征着生机勃勃。诗人收到朋友韩郎从川上寄来的两株斑竹,感到欣喜,将其视为珍贵之物,甚至不惜用锦囊包裹,如同对待美玉一般烹煮。斑竹的美味让楚翁也赞不绝口,尽管他的生活简朴,仅以竹笋为食。

诗人提及小谢(谢灵运)曾游历过的地方——昭亭溪边,那里有高耸入云的筀竹。斑竹的生长繁茂,螳螂也开始出没,显示出大自然的活力。楚翁虽然生活清贫,但对斑竹的喜爱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认为这礼物过于丰厚,体现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无论贫富贵贱,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有相同的欣赏。

整首诗通过斑竹的馈赠,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友情和生活的感慨,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梅尧臣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同时也寓含了人生的哲理。

作者介绍
梅尧臣

梅尧臣
朝代:宋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生辰:1002~1060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猜你喜欢

舟行六绝·其一

猎猎西风秋水清,野花寒草傍流生。

沙边水鹤待鱼立,石底暗蛩先夜鸣。

(0)

四月二十三日昼睡起

幽人睡足芭蕉雨,独岸纶巾几案凉。

谁和薰风来殿阁,不知陋巷有羲皇。

(0)

乍晴二首·其一

洗来桐叶晚青青,积雨阑干暗菌生。

墙角半倾苔晕合,萧萧风草一蛩鸣。

(0)

壬午腊月下旬偶作二首·其一

啄块饥禽傍短篱,风鸢一笑起高枝。

君看草树冰霜里,即是东风欲到时。

(0)

嘉禾百咏·其二十四幽澜泉

神女钟灵处,真堪疗渴羌。

满罂秋玉色,一酌洒清凉。

(0)

木兰花/玉楼春·其三晏观文画堂席上

檀槽碎响金丝拨。露湿浔阳江上月。

不知商妇为谁愁,一曲行人留晚发。

画堂花入新声别。红蕊调高弹未彻。

暗将深意语胶弦,长愿弦丝无断绝。

(0)
诗词分类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诗人
睢景臣 陈敷 胡奎 卢龙云 曹家达 彭汝砺 释德洪 邵宝 释函是 吴与弼 陆深 释函可 黎民表 朱诚泳 李之世 项安世 林光 佘翔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