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杨花舞,清和节令初。
纷纷岂有瓣,去去总乘虚。
颃颉迷狂燕,噞喁引醉鱼。
诗题供雨后,画景称春馀。
憎爱全无系,飘沉任所如。
莫教频点砚,镇日笼纱疏。
又见杨花舞,清和节令初。
纷纷岂有瓣,去去总乘虚。
颃颉迷狂燕,噞喁引醉鱼。
诗题供雨后,画景称春馀。
憎爱全无系,飘沉任所如。
莫教频点砚,镇日笼纱疏。
这首诗以杨花为主题,描绘了其在春季飘舞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杨花从纷飞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首联“又见杨花舞,清和节令初”点明了时节,杨花在春天的清和之气中翩翩起舞,预示着生机勃勃的开始。颔联“纷纷岂有瓣,去去总乘虚”则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了对杨花形态的思考,似乎在问:这些飘舞的并非花瓣吗?它们似乎总是借着某种虚无的力量,自由地飞翔。
颈联“颃颉迷狂燕,噞喁引醉鱼”运用拟人手法,将燕子和鱼儿的行为与杨花的飘舞相联系,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燕子在空中追逐,仿佛被杨花的舞蹈所吸引;而鱼儿在水下游动,似乎也被这春日的美景所陶醉。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欣赏。
尾联“诗题供雨后,画景称春馀”则将杨花的飘落与诗歌创作、绘画艺术联系起来,暗示了杨花不仅是自然界的一幕,也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最后两句“憎爱全无系,飘沉任所如。莫教频点砚,镇日笼纱疏”,表达了诗人对杨花随风飘散、不为外界所拘束的自由态度的赞赏,同时也提醒人们在享受自然之美时,应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避免过度的追求和束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杨花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