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将履尾求兢惕,那效探雏所患争。
当路绝群尝诫暴,为猫驱狝亦先迎。
每推至化宣余力,岂用潜机害尔生。
休逐豺狼止贪戾,好为仁兽答皇明。
匪将履尾求兢惕,那效探雏所患争。
当路绝群尝诫暴,为猫驱狝亦先迎。
每推至化宣余力,岂用潜机害尔生。
休逐豺狼止贪戾,好为仁兽答皇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为了民众的安全和福祉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诗中的第一句“匪将履尾求兢惕”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深切关怀之情。"那效探雏所患争"则是指寻找病因,解决问题的决心。
随后的"当路绝群尝诫暴,为猫驱狝亦先迎"描述了诗人在治理地方时,对于那些为非作歹之徒要严加管束,同时也对待良善之辈给予欢迎,体现了一种以德治国的理念。
"每推至化宣余力,岂用潜机害尔生"表明了诗人在施政时尽量使政策得以顺畅实施,不愿意使用隐蔽的手段来伤害民众。
接着的"休逐豺狼止贪戾,好为仁兽答皇明"则是指要停止对猛兽的追捕,只保留那些有仁心之兽,以此作为回答皇帝诏令的一种方式。这里的“仁兽”可能并非字面意思,而是一种比喻,意在赞美诗人以德治国,得到了上天或皇帝的认可。
最后一句"好为仁兽答皇明"更是强调了诗人以仁义之心治理国家,得到朝廷的肯定和民众的拥护。
整首诗通过对官员施政行为的描写,展示了一位地方官员在唐代背景下的理想形象,反映出诗人李绅在担任寿春县令期间,以仁爱为本,关心百姓疾苦,努力为民造福的政治理念和实际作为。
三椽容膝地,一枕曲肱眠。
手把故人画,起行梦相牵。
明河天上落,一派堕我前。
溶溶注银海,浩浩泻玉川。
老眼眩欲迷,今在第几天。
堂堂通德门,种德今百年。
斋房九茎芝,岳井十丈莲。
连枝挺奇秀,见此两谪仙。
诗成粲珠玉,纸落生云烟。
一飞看昂霄,云中雁行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