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豆粥》
《豆粥》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

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

萍韭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

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

身心颠倒不自知,更识人间有真味。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著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

(0)
注释
滹沱:滹沱河。
流澌:结冰的流水。
公孙:人名。
仓皇:慌张。
湿薪:湿柴。
燎衣:烤衣服。
刘文叔:历史人物,形容处境艰难。
金谷:金谷园。
石季伦:西晋富豪。
干戈:战争。
声色:音乐和美女。
江头:江边。
芦:芦苇。
地碓:石臼。
粳:大米。
沙瓶:陶制小瓶。
酥:酥油。
蓬头:头发散乱。
曳履:拖着鞋子。
翻译
你可曾看见滹沱河水结冰车辆断轴,公孙仓皇间捧着豆粥献上。
湿柴烧火自己烤衣,饥饿寒冷立刻缓解,就像刘文叔所经历的。
再看金谷园中敲打冰块,草木虽春却煮茶烹酒皆为美人。
即使萍菜韭菜豆粥的秘法不再流传,石季伦也能迅速备好。
战乱未息,生命如寄,声色交错中内心已沉醉。
身心颠倒而不自知,更觉世间真情实味。
哪比得过江边千顷芦花如雪,茅屋炊烟孤独缭绕。
地上的石臼舂米白如玉,沙瓶煮豆软糯如酥。
我这老朽无处安身,只能卖书询问东邻的住处。
躺听鸡鸣粥香四溢,蓬头垢面拖鞋前往你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寒冷的冬日景象,诗人以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贫苦生活的同情以及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开篇“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一句,便设定了一种艰难困苦的氛围。滹沱河畔,车轮被冻得无法转动,人们只能依靠粗糙的粥食为生,这里的“豆粥”不仅是物质上的温饱,更象征着生命的基本需求。

紧接着,“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诗人通过对比,将自己与那些更为困苦的人相比较,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湿润的柴火难以燃烧,只能偶尔发出点微光来温暖衣服,这样的生活虽然艰辛,但至少还有粥食可以解除饥饿和寒冷。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这一句,则描绘了一个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私密空间。这里的“金谷”指的是深山的谷地,而“敲冰”则是取水的艰难过程。这一幕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不同阶层间生活的巨大差异。

“萍韭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豆粥这简单的食物,对于那些不得志的人来说,是无法传承的生活智慧,更是对命运的无奈接受。

“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诗人将自己比作漂泊的客,虽然还未能摆脱世俗的纷扰,但内心早已获得一种超然的宁静,这份宁静就像酒精一样,使得他在纷杂的人世间保持着清醒。

“身心颠倒不自知,更识人间有真味。”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一种体悟。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世界中,真正的美好往往被忽略,但诗人却在平凡的生活里寻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这里描绘了一片宁静的冬日景象。江边成千上万的芦苇被雪覆盖,而茅屋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和谐与安宁。

“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即使是在贫困的环境中,只要有心欣赏,平凡的事物也能显得珍贵和美好。

“我老此身无著处,卖书来问东家住。”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心态。他年迈体弱,无所依托,只有靠着卖字画过活,但即便如此,他也只是随遇而安,没有固定的栖身之地。

“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这最后两句描绘了一种平静的生活状态。诗人躺在床上,只需等待鸡鸣报晓,那时候豆粥也就煮好了,然后他便衣冠不整地前往朋友家中,这是对一种简单、自在生活态度的赞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内心独白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贫苦生活的同情,以及自己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心路历程。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拟古·其十四

驱马北邙北,垒垒皆古坟。

坟中白杨树,辘轳摧为薪。

上有无字碣,下有千年人。

奚辩子与孙,宁知冬复春。

莙蒿荐时俎,涓滴不入唇。

寄言卫生客,畏途君需遵。

首山铸神鼎,飞龙竟何陈。

孟尝方贵倨,试听雍门琴。

(0)

别虎丘山寺

老去别山如别世,三观四看未能忘。

鹿行僧径眉毛净,虎印经台爪掌香。

疏纸不堪书越绝,斋灯岂为荐吴亡。

他朝若忆此山寺,一百八声钟最长。

(0)

夜寻容道士

一声山磬静,洞口白云深。

偶见鹤飞出,天坛忽在林。

水流通涧药,风度隔窗琴。

到此亮明月,当空持鉴心。

(0)

冬日舟中晓望

水痕如縠远蒹葭,历历晴空见物华。

半壁高崖分鸟道,一溪寒溜傍人家。

疏篱静处明初日,独树堤边落远霞。

孤棹逶迤何处驻,霜枝随意自横斜。

(0)

宿高明城南野人家·其一

襆被西来信马蹄,洞云深处寄禅栖。

长林漫道知音少,犹有高人策杖藜。

(0)

辛巳元日自题小像因怀邓玉叔·其一

缥缈重溟接太虚,汉台刘苑尽皇舆。

凭高欲骋天南目,简点晴岚护草庐。

(0)
诗词分类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诗人
陈文龙 王清惠 聂胜琼 木青 梅之焕 张昪 蔡薿 黎培敬 吴迈远 刘铉 毕士安 季芝昌 陈康伯 裴休 秦湛 凌濛初 薛综 黄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