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烟积翠淡如流,万里苍茫一望秋。
坐对湘潭归棹晚,乱山残雨送猿愁。
凝烟积翠淡如流,万里苍茫一望秋。
坐对湘潭归棹晚,乱山残雨送猿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凄美的湘江雨景图。首句“凝烟积翠淡如流”,以“凝烟”和“积翠”形容雨后山色的朦胧与深绿,用“淡如流”来比喻这种景象如同流动的水墨画,既展现了雨后山川的静谧之美,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接着,“万里苍茫一望秋”一句,将视野拉远,展现出辽阔无垠的景色,仿佛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苍茫之中,秋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以深远和宁静的感受。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广阔,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坐对湘潭归棹晚”则将视角聚焦到一个具体的场景上,诗人坐在某处,面对着湘潭方向,看到归来的船只在晚霞中缓缓驶过。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乱山残雨送猿愁”,通过“乱山”和“残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而“送猿愁”则直接点明了这种情感的来源——猿猴的哀鸣。猿猴的叫声在雨后的山间回荡,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忧愁,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层次,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壮美又略带哀愁的湘江雨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状态的细腻体察。
奚囊谢屐。向芙蓉城下,□□游历。
江上沙鸥何所似,白发飘飘行客。
旷海乘风,长波垂钓,欲把珊瑚拂。
近来杨柳,却怜浑是秋色。
日暮空想佳人,楚芳难赠,烟水分明隔。
老病孤舟天地里,惟有歌声消得。
故国荒城,斜阳古道,可奈花狼藉。
他时一笑,似曾何处相识。
见梅花、斜倚竹篱边。休道北枝寒。
□□□翠袖,情随眼盼,愁接眉弯。
一串歌珠清润,绾结玉连环。
苏小无寻处,元在人间。
何事凄凉蚓窍,向尊前一笑,歌倒狂澜。
叹从来古雅,欲觅赏音难。
有如此、和声软语,甚韩湘、风雪度蓝关。
君知否,挽樱评柳,却是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