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其中“衡门”指的是古时衡山下的居所。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简单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平静、安逸生活的向往。
“泌之洋洋”形容水流奔腾之状,“可以乐饥”则是说在这宁静的地方,即使没有丰盛的食物,也能感到满足。接下来的两组反问,分别关于食鱼和取妻,都表达了一种不拘小节、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不必追求最好的食物,也不必寻找最优秀的配偶,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是古人对于简单生活的一种向往。
总体来看,诗中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定与满足,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鲁翁秀山归,虚翁钱塘留。
虚翁秀山来,鲁翁钱塘游。
中秋前三日,西东各登舟。
及至中秋夕,两翁空相求。
是夕亦无月,欲饮无朋俦。
重九谓胥会,独醉南山秋。
风雨更旬馀,掩关空室幽。
忽闻落叶响,野屦穿林陬。
惊视乃鲁翁,虚翁失百忧。
急呼一斗酒,果茹与儿谋。
俗态定难诘,时事勿浪筹。
默酌无一语,世人知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