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夜深风渐远,高松长似水流声。
焚香暮入翻花殿,净手秋开贝叶经。
野性本怜松下月,幽情唯爱洞中春。
慇勤笑喻人间事,遥指庭花对夕阳。
天外夜深风渐远,高松长似水流声。
焚香暮入翻花殿,净手秋开贝叶经。
野性本怜松下月,幽情唯爱洞中春。
慇勤笑喻人间事,遥指庭花对夕阳。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心向道归的意境。开篇"天外夜深风渐远,高松长似水流声",营造出一个静谧而深邃的夜晚景象,其中风声与松声交织,宛如溪流之音,给人以清凉脱俗之感。
接着"焚香暮入翻花殿,净手秋开贝叶经",诗人似乎已经进入了一种禅定状态,焚香作为一种仪式行为,象征着心灵的洁净和超脱,而“翻花殿”、“贝叶经”则是佛家用语,暗示了诗人对于佛法的修习与追求。
在"野性本怜松下月,幽情唯爱洞中春"一句中,“野性”指的是诗人的自然真挚之性,不为世俗所羁绊,而“怜”字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与感伤。这里的“松下月”、“洞中春”都是隐逸生活的写照,透露出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慇勤笑喻人间事,遥指庭花对夕阳"则表达了诗人面对世俗纷扰时的豁然开朗态度。这里的“慇勤”意味着一种不急不躁、悠然自得的心态,而“遥指庭花对夕阳”则是在用具体景物来象征性地表达诗人对世间万事的超然观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禅宗文化的融入,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生活态度。
道人犹浮云,发彼王屋岑。
朝见肤寸合,暮为四海霖。
造物一戏耳,浮云本无心。
永谢应龙召,深栖双树林。
苍生热恼地,千载仰慈阴。
皎月示弦晦,清风何古今。
谁举甘露颂,轰然海潮音。
支离病居士,和以无弦琴。
瓦官大庭千步方,灯如流萤月如霜。
高僧共礼旃檀像,游女来焚薰陆香。
旧国破亡何物在,少年逐乐个侬狂。
别来白社更牢落,回首衡湘春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