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霏已扫林,绿波际遥天。
浮云荡倒影,相与渡清川。
爱此山水趣,闻歌心益便。
沿洄随意远,落月照归船。
夕霏已扫林,绿波际遥天。
浮云荡倒影,相与渡清川。
爱此山水趣,闻歌心益便。
沿洄随意远,落月照归船。
这首诗描绘了月夜泛舟的情景,充满了宁静与和谐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夕阳余晖与山林、碧水、浮云之间的交融与互动,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首句“夕霏已扫林”,描绘了夕阳西下,余晖扫过林间,为整个画面铺上了一层温暖而柔和的色彩。接着,“绿波际遥天”则将视线引向远方,绿波与天际相连,形成一幅广阔无垠的景象。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开阔与自由。
“浮云荡倒影,相与渡清川”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自然与心灵的交融。浮云在水中荡漾,倒映出清晰的倒影,仿佛与清澈的河流一同流淌。这里不仅有视觉上的美感,更蕴含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
“爱此山水趣,闻歌心益便”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在自然中找到心灵慰藉的感受。听到远处传来歌声,他的心情更加愉悦,这歌声似乎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成为了一种美好的共鸣。
最后,“沿洄随意远,落月照归船”描绘了诗人随波逐流,任由心情与水流共舞,直到月亮落下,照亮归途的场景。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自在生活的向往,也寓意着他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月夜泛舟时的宁静之美,以及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境,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一阳生,万物萌。天本清,地常宁。四时行,万汇成。
如纬经,如权衡。天心平,人心诚。日月明,鬼神警。
方知天地分浊清,古今无亏盈。
圣泉拄杖犹通灵,敲骨出髓。
方悟从上诸圣碗鸣声,犹较芭蕉半月程。
蓬莱东隔沧溟宽,我欲游之恨无翰。
崆峒西峙冰雪积,崛起万仞良难攀。
不如随寓忻所惬,放逐爱此沙阳山。
苍松拂云雨溜溜,古涧凿石泉潺潺。
远峰三叠碧玛瑙,脩竹个个青琅玕。
烟霞缥缈巧妆缀,极目秀色如可餐。
就中此亭更幽绝,泠然爽气洗我肝。
命名题字聊一戏,坐觉景物增清寒。
子为胜游真得侣,纤月正挂青云端。
诗篇雕琢愁肺肾,笔力渐阔生波澜。
当观佳致本来有,拈出便作一倍看。
百壶何必事狂饮,一斗自足资幽欢。
夜乘小艇鼓归棹,平溪十里初不关。
更须风露稍凄冷,相约同自亭中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