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种霜根大庾颠,地高天近得春先。
枝南枝北元同干,何事东风亦有偏。
谁种霜根大庾颠,地高天近得春先。
枝南枝北元同干,何事东风亦有偏。
这首诗以梅为题,描绘了岭南梅花的独特之处。诗人冯子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与疑问的手法,展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首句“谁种霜根大庾颠”,以问句形式开篇,仿佛在询问是谁在大庾岭之巅种植了这株承受霜雪的梅树。这里的大庾岭,是中国南方的一座山脉,以其冬日积雪而闻名,因此“霜根”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梅树生长环境的严酷。这一句既引出了主题,也营造了一种神秘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次句“地高天近得春先”,揭示了大庾岭上梅花之所以能在春天来临之前绽放的原因——因为地势高,接近天空,所以能更早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一句不仅解释了前一句的疑问,还巧妙地将地理因素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规律。
接下来的“枝南枝北元同干”,则进一步探讨了梅花的生长特性。诗人指出,尽管南枝与北枝在表面上看起来不同,但它们实际上都源自同一树干。这不仅是对植物学知识的引用,也是对自然界中看似差异实则统一的哲学思考的体现。
最后一句“何事东风亦有偏”,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春风也会有所偏爱?这里的“东风”指的是春季的风,诗人通过这一疑问,表达了对自然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探索欲望。同时,这也暗示了梅花在春风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与自然界的微妙互动。
整首诗通过对梅树生长环境、生长特性和自然现象的描绘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本质的哲理思考。冯子振以简练的语言,将自然之美与哲学之思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美感,也富含深邃的哲理意味。
看青山绕郭。更暮草萋萋,疏烟漠漠。无风自花落。
欲黄昏,谁向官楼吹角。刚肠顿弱。
恨别来、辜负厚约。
想香闺念旧,还忆去年,共举杯酌。寂寞。
光阴虚度,未说离愁,泪痕先阁。珠帘翠幕。
除相见,是奇药。
况中年已后,凭高临远,情怀终是易恶。
早归休,月地云阶,剩追笑乐。
帘筛月影金,风卷杨花雪。天边鸿雁少,音尘绝。
春光欲暮,客心归心折。江湖波浪阔。
目断家山,料应易过佳节。柔情千点,杜宇枝头血。
危肠馀寸许,谁能接。眠思梦忆,不似今番切。
欲对何人说。揽镜沈吟,瘦来须有差别。
朝日融怡,天气艳冶,桃英杏萼犹小。
燕垒初营,蜂衙乍散,池面烟光缥缈。
芳草如薰,更潋滟、波光相照。
锦绣萦回,丹青映发,未容春老。倦客自嗟清兴少。
念归计、梦魂飞绕。
浪阔鱼沈,云高雁阻,瞪目添愁抱。
忆香闺、临丽景,无人伴、轻颦浅笑。
想像消魂,怨东风、孤衾独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