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清明节,折柳送行人。
汀洲满眼香草,斜日奈何春。
西望清流关外,千里庐阳山色,碧玉竞嶙峋。
明日摇鞭去,暮雨宿何村。濡须坞,肥水戍,几移军。
紫髯已远,八公草木怨咸秦。
转眼兴亡六代,残劫依稀半局,凭吊足伤神。
莺老春归矣,莫怨又离群。
南国清明节,折柳送行人。
汀洲满眼香草,斜日奈何春。
西望清流关外,千里庐阳山色,碧玉竞嶙峋。
明日摇鞭去,暮雨宿何村。濡须坞,肥水戍,几移军。
紫髯已远,八公草木怨咸秦。
转眼兴亡六代,残劫依稀半局,凭吊足伤神。
莺老春归矣,莫怨又离群。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王士禛所作的《水调歌头·送家兄礼吉赴合肥》。它以清明时节为背景,表达了对亲人离别的感伤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首句“南国清明节,折柳送行人”,描绘了南方清明时节的风俗,折柳寓含惜别之情。接着,“汀洲满眼香草,斜日奈何春”写景,汀洲上香气四溢的香草与夕阳映照下的春天景色,营造出浓厚的离别氛围。
“西望清流关外,千里庐阳山色,碧玉竞嶙峋”描绘了兄长即将前往的合肥方向,山水之美中蕴含着对远方的牵挂。“明日摇鞭去,暮雨宿何村”预示着旅程的开始,以及旅途中的不确定和孤独。
下片转向历史沉思,“濡须坞,肥水戍,几移军”提及古代军事重地,暗示历史上的军事变动,表达对家国兴衰的感慨。“紫髯已远,八公草木怨咸秦”借典故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历史沧桑的哀叹。
最后,“转眼兴亡六代,残劫依稀半局,凭吊足伤神”揭示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忧虑。“莺老春归矣,莫怨又离群”以春天的结束象征离别的必然,劝慰兄长不必过于伤感,人生聚散本自然。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送别的离愁,又有对历史的沉思,展现了王士禛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