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嘉莲瑞一门,初花惊见出同根。
美珠汉女无留迹,鼓瑟相灵有返魂。
相府昔年曾制曲,仙家今日重开樽。
合欢何限风流意,怨绿愁红谩自繁。
秋水嘉莲瑞一门,初花惊见出同根。
美珠汉女无留迹,鼓瑟相灵有返魂。
相府昔年曾制曲,仙家今日重开樽。
合欢何限风流意,怨绿愁红谩自繁。
这首《瑞莲(其二)》由明代诗人贝琼所作,描绘了秋水之畔,嘉莲盛开的祥瑞景象。诗中以“秋水嘉莲瑞一门”开篇,巧妙地将秋水与莲花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清雅脱俗的氛围。接着,“初花惊见出同根”一句,既表达了对莲花初绽的惊喜,又暗含了对它们生长于同一根源的赞叹。
“美珠汉女无留迹,鼓瑟相灵有返魂”两句,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莲花比作美珠,暗示其珍贵与纯洁;同时,通过“鼓瑟相灵”描绘莲花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仿佛在演奏一曲生命之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相府昔年曾制曲,仙家今日重开樽”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莲花与历史、文化相联结,暗示着这种自然之美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欣赏和赞美,无论是宫廷还是仙界,都对其有着深深的敬仰之情。
最后,“合欢何限风流意,怨绿愁红谩自繁”两句,以合欢树的风流意象与莲花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莲花独特魅力的赞赏,同时也暗示了莲花虽美,却也难免遭遇世间的风雨,但其坚韧不屈的精神依然令人敬佩。
整首诗通过对瑞莲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对生命、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永恒追求的精神。
中秋五夕前,寻凉登紫玉。
皓魄悬高岑,影散千林浴。
万里无片云,横眸九霄瞩。
耸身淩星辰,转觉澄汉局。
语笑停空中,信步天路促。
晨起理盘餐,片鳞追隔宿。
微云瞹太虚,桂影羂罗縠。
及望晷愈乖,夕赏且继烛。
班荆坐檐下,情殷景自淑。
底事维目前,慎莫期后复。
气序不可知,人事亦反覆。
澹若忘固然,美景焉可续。
委运乐无穷,天真吾自赎。
梅花寒更韵,霜气晓来清。
山高常背日,暴药当午晴。
中食饱粗粝,隐几困以瞑。
悄然入胜地,高阳徒有名。
倦起呼酪奴,习习清风生。
抠衣下石门,远近观冬耕。
收种候春泽,千亩皆植粳。
斜日沉西江,返照摇云根。
石壁挂松影,已见蟾蜍升。
缓步谣归途,寒灯悬茅庭。
小僧接笠杖,大僧擎紫英。
此中有真意,醉人安足聆。
流光过石火,真成抛青春。
治世耻言功,拨乱难为德。
周公安足类,国史从来直。
考古至隋终,掩卷长太息。
江都不可留,群盗势孔亟。
神速趣关中,柴师会渭北。
贤谋揖军日,一见如旧识。
骁雄摄英主,不疑怀敬德。
大业率由谁,而乃论嫡立。
功薄图自固,嫌忌反成侧。
人事上应天,秦分太白出。
骑虎竟何从,六月之四日。
诸子尚复有,哽咽终无及。
泽被在天下,万世悲其质。
贫贱无伤心,崇高多险仄。
勿生帝王家,此语堪涕泣。
日中影自仄,岂待薄虞渊。
流曜渐西夕,烛炬讵足然。
举目昧荧荧,哲士惭几先。
人天虽合并,难以希时贤。
一死不可生,及生犹迁延。
既已绝世用,吾当纯用天。
周望勋安在,邓禹名空传。
渭滨与邺下,至今河潺湲。
冢上呼黄鹤,子安何时仙。
功泽在一世,形骸无千年。
声象非永久,探索维幽玄。
抚时知代谢,观身悟脆坚。
悬鉴穷将来,乃居万物前。
沉寐忽一觉,枕间闻夜泉。
响寂竟何从,悄然复成眠。
如来一大事,而出现于世。
大士辅如来,方便为广励。
众生深于迷,须以慈相示。
大士如众母,善恶皆可恃。
有不可对佛,不忍欺大士。
靠之若泰山,罔极终难比。
愿与敬礼者,如大士而止。
谷风吹南陌,高树鸣春禽。
晴川迥长薄,户牖临苍岑。
往来者何子,优游松柏阴。
行谊照古道,而无晚近心。
壮年曾一荐,异代守素襟。
每有袁安困,刘龚徒知音。
物情观累卵,白社依东林。
遁世惜微言,恒为斯人任。
今年六十一,设帐远海浔。
道俗庆悬弧,予亦寄微吟。
莫厌山泽癯,年年春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