涑水庐陵宿望隆,仍于载笔见公忠。
斯文维繫千秋责,晚节艰难一篑功。
先正有灵方策在,鲰生报国此心同。
汗青终得桑榆慰,莫为嗟麟虑道穷。
涑水庐陵宿望隆,仍于载笔见公忠。
斯文维繫千秋责,晚节艰难一篑功。
先正有灵方策在,鲰生报国此心同。
汗青终得桑榆慰,莫为嗟麟虑道穷。
这首诗由清代末期至近现代初期的学者夏孙桐所作,名为《赵次珊馆长重逢乡举之年同人各以诗纪奉呈二律(其二)》。夏孙桐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赵次珊馆长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和国家责任的深刻思考。
诗中首先赞扬了赵次珊馆长的声望和忠诚,指出他不仅在官职上有所建树,更在文化传承上肩负着千秋大任。接着,诗人提到即使在晚年面对艰难挑战,赵次珊也未曾放弃自己的职责,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夏孙桐进一步表示,即使古人有灵,也会对赵次珊的行为感到欣慰;而作为后世的自己,也愿意效仿他的爱国之心,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最后,诗人坚信历史会记录下这一切,给予赵次珊和所有为国家付出的人们应有的慰藉,不必担心自己的努力会被遗忘。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是对赵次珊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是对传统文化和国家责任的深情呼唤,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旧居东皋上,左右俯荒村。
樵路前傍岭,田家遥对门。
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
馀霁荡川雾,新秋仍昼昏。
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
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
方求静者赏,偶与潜夫论。
鸡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
离别那逢秋气悲,东林更作上方期。
共知客路浮云外,暂爱僧房坠叶时。
长江九派人归少,寒岭千重雁度迟。
借问浔阳在何处,每看潮落一相思。
神水华池便是丹,东西高下自相看。
劝君莫把凡铅弄,活计生涯便好捐。
铅则何妨本自铅,铅中何处觅神仙?
东西南北还丹了,争奈仙家不肯传。
同色同名合好音,亦能烁烁亦沉沉。
乾坤颠倒驱雷雨,龙跃安能出上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