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中秋即事和张图溟韵》
《中秋即事和张图溟韵》全文
明 / 林熙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夜来秋色净寒烟,万里山河一镜悬。

露滴杯中宾兴剧,光垂海上主恩偏。

砧声莫到斋亭处,杵影还归几榻前。

兄弟颉颃张俭在,三年此夜泛霜天。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宁静与美好,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色、露水、砧声等自然景象,以及兄弟间的和谐共处。首句“夜来秋色净寒烟”点明了时间与环境,秋夜的清冷与纯净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着,“万里山河一镜悬”一句,将满月比作悬挂于空中的镜子,形象地展示了月色的明亮与广阔,同时也隐喻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露滴杯中宾兴剧,光垂海上主恩偏”两句,通过酒杯中的露珠与海上月光的比喻,表达了宴会的欢乐与主人对宾客的深厚情谊。露珠的短暂与月光的永恒形成对比,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情感的恒久。

“砧声莫到斋亭处,杵影还归几榻前”则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生活的日常,砧声(捣衣声)在斋亭处显得格外清晰,但诗人希望它能远离此处,保持内心的宁静。杵影(捣衣棒的影子)回归几榻前,意味着劳作之后的休息与安宁。

最后,“兄弟颉颃张俭在,三年此夜泛霜天”两句,点出了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与时间的流逝。张俭在古代是兄弟友爱的典范,这里借以表达兄弟间的深厚情谊。三年前的同一时刻,他们或许也在这样的夜晚共同度过,体现了时间的循环与记忆的延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色与家庭、友情的温馨氛围,充满了对传统节日与人际关系的深情赞美。

作者介绍

林熙春
朝代:明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阳龙溪宝陇村(今潮安庵埠)人。出生后父母相继亡故,家境中落,全凭嫂嫂抚养成人。但据志书所载,林熙春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后,授四川巴陵县令,不久即“以内艰归”。所谓“内艰”,即母丧(按,俗称父丧为外艰,母丧为内艰,统称丁忧,丁艰)。据此,乃母似应逝于他登第授官之后。当然,这也不排除林熙春视嫂为娘的可能。据称,林熙春为报答嫂恩,登第后还特为其嫂在屋旁挖塘放养乌耳鳗,抵今池塘尚在。
猜你喜欢

南柯子

但愿三丹结,何愁两鬓皤。蓬头垢面啰哩啰。

十二时中,谨谨养冲和。不羡相如志,无心继伏波。

马风题柱意如何。不做神仙,不过灞陵河。

(0)

临江仙.长安新出家者

此个陇西明大道,看来俗累难拘。

报予天水慕清虚。彭城归正觉,割爱后来闾。

更有段公明慧性,悟来巧变痴愚。

山侗闻得证无馀。忻然如大醉,认得本来如。

(0)

采桑子

行尸走骨贪名利,分定刚图。不念身躯。

皮与骷髅作殡居。劝人割断攀援索,跳出红炉。

整顿元初,有个山侗著力扶。

(0)

五灵妙仙.赠赵八先生

马风词,拜上真宁赵八。常清净、内容娇黠。马猿绝。

处无为无作,通玄达妙,琼浆得饮,馨香味兼甘滑。

□□无盈缺。自然神气壮,眠卧冰雪。

欺寒暑、不拘时节。这般悦。

自心知意解,难言难说,逍遥坦荡,清了洞天真月。

(0)

卜算子

燕至清明近。花到清明盛。

奉劝清明游赏人,别有清明景。我得清明永。

旷劫清明净。一点清明无价珍,便是清明性。

(0)

寓兴七首·其五

圣人不避嫌,小人不避耻。

伊尹放太甲,董贤居高位。

嗟嗟若此人,堪爱复堪鄙。

(0)
诗词分类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诗人
张志和 神秀 薛昭蕴 韩崶 刘绘 陈克家 端木国瑚 朱服 薛稷 孔融 文益 李存勖 程晋芳 赵惇 江天一 应玚 杨士琦 司马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