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堂清夜寂无喧,渐觉年来语尚烦。
却笑空持儒者籍,可谁亲见圣人门。
鱼筌得处终难譬,鹿梦醒来岂复存。
好景待人眠不得,三更霜月上孤村。
虚堂清夜寂无喧,渐觉年来语尚烦。
却笑空持儒者籍,可谁亲见圣人门。
鱼筌得处终难譬,鹿梦醒来岂复存。
好景待人眠不得,三更霜月上孤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深夜独坐于空旷静谧的厅堂中,内心思绪纷繁的情境。首句“虚堂清夜寂无喧”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空灵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接着,“渐觉年来语尚烦”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的话语中充满了困扰和忧虑。
“却笑空持儒者籍,可谁亲见圣人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反思。他或许在思考,尽管自己身为儒者,拥有丰富的学识,但是否真正理解或接近了圣人的智慧与境界。这种自我质疑和探索的精神,体现了诗人对于真理追求的执着。
“鱼筌得处终难譬,鹿梦醒来岂复存。”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个人的追求比作难以言喻的鱼筌(捕鱼的工具)和易逝的鹿梦。前者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后者则表达了梦想破灭后的失落感。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追求过程中的艰辛与无奈。
最后,“好景待人眠不得,三更霜月上孤村。”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画面:诗人因心中所思所想而无法入眠,直至三更时分,霜月照亮了远处的孤村。这一场景不仅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寒冷,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深沉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深夜独坐情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我、对知识、对理想的深刻反思与探索,以及在追求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挑战。
笼中白发双鹭鸶,点缀园景近水湄。
随时食宿且得意,不须珠帘绣柱围。
野凫天际翩其飞,忽集笼上侧眼窥。
昂昂似诩无羁束,不知双鹭还相嗤。
笼中稻粱差足饱,无心远举云霞表。
江上渔翁富网罗,安得雌雄镇相保。
拨剌复拨剌,回塘渌波活。
藻荇才梳翠,澄鲜液池阔。
锦鳞识筛候,游泳其尾鱍。
如鸟孳春日,如鹿鸣秋末。
万物各有时,至理不可夺。
惟人秉最灵,冬裘而夏葛。
此中苟有蔽,彝伦反不达。
所以圣人道,食饮于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