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妇守蓬藋,憔悴无颜姿。
挈瓶养公姑,肯涉山径蹊。
夫君昵浮响,疏越成暌离。
家欠蚕织具,茹苦宁力支。
叫天天不应,听彼风雨迷。
明月古玄镜,清夜长分辉。
见月如见君,此道惟心知。
造化毋群动,一耦仍一奇。
得耦固有分,失意吾何悲。
绿发已改色,素节难转移。
君有内觉时,伯牙逢子期。
贫妇守蓬藋,憔悴无颜姿。
挈瓶养公姑,肯涉山径蹊。
夫君昵浮响,疏越成暌离。
家欠蚕织具,茹苦宁力支。
叫天天不应,听彼风雨迷。
明月古玄镜,清夜长分辉。
见月如见君,此道惟心知。
造化毋群动,一耦仍一奇。
得耦固有分,失意吾何悲。
绿发已改色,素节难转移。
君有内觉时,伯牙逢子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贫穷妇女的艰辛生活与内心世界。诗中的妇女因贫困而面容憔悴,失去了往日的美丽。她不仅要自己种植蓬藋(一种野菜)为生,还要照顾年迈的公姑,生活的重担使她不得不踏上崎岖的山路。诗中“夫君昵浮响”一句,可理解为妇女内心对远去丈夫的思念与哀伤,而“疏越成暌离”则形象地表达了他们之间因时间和距离而生的隔阂。
在物质匮乏中,家中甚至缺少养蚕所需的织具,这位妇女只得硬着头皮去努力维持生计。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她向苍天呼唤却遭遇冷漠,无助之下只能听任风雨带来的迷茫。
诗人通过“明月古玄镜,清夜长分辉”这两句,将妇女对月亮的观望比喻为她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月亮就如同那位不在身边的亲人,只有内心深处才能感受到这种情感的交流。
“造化毋群动,一耦仍一奇”表达了妇女对于生活中偶尔得到的一点点帮助都感到欣慰和珍贵,而这些小幸运也是她生活中的亮点。即便如此,失意之时,她也只能自问自答,内心的悲哀无处倾诉。
最后,“绿发已改色,素节难转移”一句,描写了妇女因年华老去而头发变白,以及她坚守的品德和操守不易改变。诗中还提及“君有内觉时,伯牙逢子期”,表达了妇女对于丈夫或所爱之人的思念,就如同古代音乐家伯牙遇到了懂得他音乐的人子期一样难能可贵。
这首诗通过对贫困生活的刻画和对亲人思念的情感流露,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悲剧色彩与深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