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兀自免身,拟觅妻儿好。
切迎打脊使,穷汉每文□。
枉法剥众生,财是人髓脑。
报绝还他债,家家惣须到。
智者星星行,愚人自缠绕。
兀兀自免身,拟觅妻儿好。
切迎打脊使,穷汉每文□。
枉法剥众生,财是人髓脑。
报绝还他债,家家惣须到。
智者星星行,愚人自缠绕。
这首诗《回波乐(其九十一)》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反思。
首句“兀兀自免身”,以“兀兀”形容人的孤独与挣扎,强调个体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自我保护与求生本能。“拟觅妻儿好”,则是在这种生存压力下,人们对于家庭温暖的渴望与追求。然而,接下来的句子“切迎打脊使,穷汉每文□”,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即使在最底层的人们,也难以逃脱那些剥削者的压迫,他们的生存状态被无情地剥夺,仿佛连最基本的生活尊严都无从谈起。
“枉法剥众生,财是人髓脑”,进一步揭露了社会不公的本质——权力与财富的滥用,使得无辜者成为牺牲品,而这些财富的积累,正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这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贪婪,更是对人性的扭曲。
“报绝还他债,家家惣须到”,描绘了债务循环的恶性循环,无论贫富,都无法摆脱债务的枷锁,这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也让人们陷入了无尽的挣扎之中。
最后,“智者星星行,愚人自缠绕”,对比了智慧与愚昧的不同选择。智慧之人能够洞察世事,谨慎行事,而愚昧之人则往往陷入困境,无法自拔。这句话既是对个人行为的反思,也是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质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人性、社会不公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主义色彩。
奎墨西来,落笔处、亲蒙天笑。
谁信道、郡人生怕,福星移照。
宾客唱予还和汝,使君安老兼怀少。
况醉能同乐醒能文,新腔妙。无诸国,渐声教。
元结辈,宣明诏。恍梦中辽鹤,重来华表。
一盏勘书殊简径,万灯侍辇曾荣耀。
怪晴檐、乾鹊语查查,公归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