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剃霜髭展旧真,自疑容貌是前身。
僧中独守三千戒,诗里闲销七十春。
僻寺藓深人少到,故山云好梦归频。
禅斋近日谁还往,祇有西垣放逐臣。
净剃霜髭展旧真,自疑容貌是前身。
僧中独守三千戒,诗里闲销七十春。
僻寺藓深人少到,故山云好梦归频。
禅斋近日谁还往,祇有西垣放逐臣。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王禹偁的作品,名为《赠朗上人》。王禹偁在诗中通过对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佛法修行的理解与尊重。
首句“净剃霜髭展旧真”表达的是僧人剃去俗世的胡须,展示出本真面目,象征着回归到最初的纯净状态。接着,“自疑容貌是前身”则透露出诗人对轮回转世观念的一种迷茫感受,好像在质疑自己的容颜是否与前生有关。
“僧中独守三千戒”指的是僧人在寺院中独自遵循佛教中的三千条戒律,这些戒律是佛教徒为了修行、净化心灵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紧接着,“诗里闲销七十春”则描写了诗人通过吟咏诗词来消磨岁月,虽然年华老去,但心境依旧平和。
“僻寺藓深人少到”形容的是偏远古寺的环境幽静而不为世人所知,树木长满了苔藓,人们难以到达。随后,“故山云好梦归频”表达了诗人对于故土山川的留恋之情,常在梦中回到那片熟悉的云雾缭绕的山峦。
最后两句“禅斋近日谁还往,祇有西垣放逐臣”则是说最近有人问及寺院中的禅修情况,但只有被放逐的臣子才会前往那遥远的西边边塞之地。这不仅描绘出一幅僧人隐居的生活图景,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超脱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的日常修行、内心世界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以及对精神境界追求的深刻理解。
商飙袭华镫,志士生感伤。
回首平生怀,气结不能扬。
粤余昔髫鬌,逸翮凌云翔。
志旷违俗赏,才潜离世芳。
委怀属书剑,矢念结虞唐。
感叹驰慕思,白日流西光。
徘徊伏陇亩,坐卧空井乡。
清风响丛薄,明月映修廊。
幽居岂不美,抚己悲未央。
岐山有灵鸟,其名曰凤凰。
梧桐以为栖,竹实以为粮。
五采蔚相宣,异质挺文章。
翱游遍九垓,弃置忽若忘。
弃置何足叹,凤鸟非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