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聚村墟入柳斜,青帘红槛两三家。
插花少妇低临水,藉草儿童乱掬沙。
莫论酒杯防药饵,还寻诗句答春华。
清风自觉生双腋,不待卢仝七碗茶。
小聚村墟入柳斜,青帘红槛两三家。
插花少妇低临水,藉草儿童乱掬沙。
莫论酒杯防药饵,还寻诗句答春华。
清风自觉生双腋,不待卢仝七碗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首句“小聚村墟入柳斜”,以“小聚”点明村落规模不大,“村墟”则直接指向了乡村聚落,而“入柳斜”则通过柳树的倒影,营造出一种柔和、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青帘红槛两三家”,用“青帘”和“红槛”分别指代酒旗和门框,色彩对比鲜明,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热闹场景,又不失温馨与和谐。
“插花少妇低临水,藉草儿童乱掬沙”这两句,通过“少妇插花”和“儿童玩沙”的细节,生动地刻画了乡村妇女的优雅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细腻情感和自然乐趣。少妇低头临水插花,不仅表现了她的美丽与闲适,也暗示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而儿童在草地上随意玩耍,展现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状态。
后半部分“莫论酒杯防药饵,还寻诗句答春华”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愉悦的态度。诗人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无需过分担忧生活琐事,只需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春天美景的欣赏与赞美。
最后,“清风自觉生双腋,不待卢仝七碗茶”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因感受到清风拂面而内心愉悦,仿佛不需要像唐代诗人卢仝那样喝七碗茶就能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就已经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与满足。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也反映了他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愉悦的向往,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的佳作。
老夫半岁不出门,斗室兀坐天地宽。
瓦瓶不脱二斗粟,老菜一根三日餐。
冬天气寒风飒飒,幸有木绵粗布衲。
何人笑我贱与贫,留得馀资供伏腊。
渊明不免乞食时,我生岁月长无饥。
渊明有子不识字,儿今读遍千家诗。
颜回短命三十二,我已行年四十四。
古来贤豪各如此,敢不低头拜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