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朱不逆景,师旷不逆风。
所用一以失,化为瞽与聋。
辔策出大御,绳墨出巧工。
顾眄即千里,结构临层穹。
束手宁自甘,徇人道乃穷。
离朱不逆景,师旷不逆风。
所用一以失,化为瞽与聋。
辔策出大御,绳墨出巧工。
顾眄即千里,结构临层穹。
束手宁自甘,徇人道乃穷。
这首诗《杂兴(其二)》由明代诗人李攀龙创作,通过对比和比喻,表达了对人生选择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离朱不逆景,师旷不逆风”运用了两个典故,离朱是古代传说中的明眼人,师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这两句话意在说明即便是视力超群的离朱和听觉敏锐的师旷,在面对自然界的极端情况时也无能为力,引出后文关于能力与命运关系的探讨。
接着,“所用一以失,化为瞽与聋”进一步阐述了即使拥有再强的能力,一旦失去了运用的机会或条件,也会变得无能为力,如同盲人和聋子一般。这里暗含了对社会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反思。
“辔策出大御,绳墨出巧工”则将话题转向了驾驭与规范。辔策和绳墨分别代表了驾驭的力量和规范的手段,大御和巧工则是使用这些工具的人。这句话强调了驾驭与规范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人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顾眄即千里,结构临层穹”描绘了一种自由与高远的形象。顾盼之间就能达到千里之遥,构建的结构可以直达云霄。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赞美,也是对理想追求的向往。
最后,“束手宁自甘,徇人道乃穷”表达了对被动接受命运和盲目顺从的批判。束手就擒并非出自本心,而是因为没有坚持自我,最终导致了人生的困顿。这句话鼓励人们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勇气,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探讨了能力、命运、选择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自我、坚持理想的主题。
先朝御六飞,亲谒濑乡祠。
牛酒当时惠,衣冠此日思。
仙踪丹有灶,天瑞桧生枝。
圣主怜耆旧,题舆得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