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膴膴,谁其域之。四隩既同,谁其宅之。
赫赫神禹,应龙翼之。谁谓天远,倾耳听之。
谁谓地广,跂而罄之。我思荩臣,上帝命之。
抑抑荩臣,神明其德。上帝之司,下土之式。
九围同人,翊我皇极。春阳载和,春日晶晶。
有鸣鸧鹒,念我友生。登高作赋,送子于行。
中原膴膴,谁其域之。四隩既同,谁其宅之。
赫赫神禹,应龙翼之。谁谓天远,倾耳听之。
谁谓地广,跂而罄之。我思荩臣,上帝命之。
抑抑荩臣,神明其德。上帝之司,下土之式。
九围同人,翊我皇极。春阳载和,春日晶晶。
有鸣鸧鹒,念我友生。登高作赋,送子于行。
《己酉岁壬辰之夜梦与三洲李丈登高台遥望中原但见齐州九点在苍霭中隐隐可辨三洲曰宇宙内事吾儒分内事也曰子知分内之事则知尽分内之道乎三洲又曰吾今乃知居高则明处下则塞曰子知明塞之义则知尽居处之道矣三洲又曰天地山河存乎两界秦晋为首闽越为尾馀皆毛发肢节也曰子通督任之义则知通致理之源矣须臾云霞四歛皎日照衣环顾太和万物融合浑为一丸三洲曰此所谓弄丸者耶曰子知转九之义则宇宙之柄在手矣语罢而觉遂赋四章以纪其事因以赠三洲之行云》【明·王渐逵】中原膴膴,谁其域之。四隩既同,谁其宅之。赫赫神禹,应龙翼之。谁谓天远,倾耳听之。谁谓地广,跂而罄之。我思荩臣,上帝命之。抑抑荩臣,神明其德。上帝之司,下土之式。九围同人,翊我皇极。春阳载和,春日晶晶。有鸣鸧鹒,念我友生。登高作赋,送子于行。
https://shici.929r.com/shici/AXuVPwrYC.html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渐逵所作,名为《己酉岁壬辰之夜梦与三洲李丈登高台遥望中原》。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梦中登高望远,遥望中原大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首句“中原膴膴,谁其域之”,以中原大地的辽阔引出对国家疆域的思考,提出谁能够划定这片土地的边界的问题。接着,“四隩既同,谁其宅之”进一步强调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指出四方之地既然已经归于同一,那么是谁赋予了这片土地居住的权利。
接下来,诗人通过赞美古代圣君大禹,以及他的应龙相助,来表达对国家治理者的敬仰和期待。通过“谁谓天远,倾耳听之;谁谓地广,跂而罄之”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天地广阔的认识和对国家治理的高度关注。
“我思荩臣,上帝命之”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臣贤士的渴望,认为他们是上帝派遣的,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抑抑荩臣,神明其德”则进一步赞扬了这些忠臣的美德,强调了他们的智慧和道德品质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上帝之司,下土之式。九围同人,翊我皇极”则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统一和秩序的向往,认为国家应当如同上帝的管理一样,有序和谐,共同维护皇权的正统地位。
“春阳载和,春日晶晶。有鸣鸧鹒,念我友生”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登高作赋,送子于行”则是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通过登高赋诗来寄托对友人的祝福和思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天下大同的深切愿望,同时也蕴含了对忠臣贤士的赞美、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凌雾朝阊阖,落日返清川。
簪组方暂解,临水一翛然。
昆弟忻来集,童稚满眼前。
适意在无事,携手望秋田。
南岭横爽气,高林绕遥阡。
野庐不锄理,翳翳起荒烟。
名秩斯逾分,廉退愧不全。
已想平门路,晨骑复言旋。
圆天方地局,二十四气子。
刘生绝艺难对曹,客为歌其能,请从中央起。
中央转斗破欲阑,零落势背谁能弹。
此中举一得六七,旋风忽散霹雳疾。
履机乘变安可当,置之死地翻取强。
不见短兵反掌收已尽,唯有猛士守四方。
四方又何难,横击且缘边。
岂如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
神安志惬动十全,满堂惊视谁得然。
霭霭高馆暮,开轩涤烦襟。
不知湘雨来,潇洒在幽林。
炎月得凉夜,芳樽谁与斟。
故人南北居,累月间徽音。
人生无闲日,欢会当在今。
反侧候天旦,层城苦沈沈。
空蒙不自定,况值暄风度。
旧赏逐流年,新愁忽盈素。
才萦下苑曲,稍满东城路。
人意有悲欢,时芳独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