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觉山衣薄,因知物候更。
水边凉意早,林下病身轻。
爽气来虚室,远风吹太清。
明朝别纨扇,珍重故人情。
渐觉山衣薄,因知物候更。
水边凉意早,林下病身轻。
爽气来虚室,远风吹太清。
明朝别纨扇,珍重故人情。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受。开篇“渐觉山衣薄,因知物候更”两句,通过个人体感的变化,巧妙地传达出季节转换的信息,山衣之薄,暗示着气温的下降,而物候之更,则是大自然万物生长变化的体现。
接着,“水边凉意早,林下病身轻”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特有的清凉氛围。水边的凉意似乎比其他地方来得更早,而身处林下的病身,在这凉爽的空气中也感到轻盈了许多。这种身体上的舒适感,与心灵上的愉悦相呼应,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独特魅力。
“爽气来虚室,远风吹太清”则将视角从地面提升至空中,描绘了一幅清风徐来、爽气充盈的画面。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是空无一物的房间,也仿佛被清新的空气填满;远处的风吹过,更是带来了无限的宁静与清澈。
最后,“明朝别纨扇,珍重故人情”两句,以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收尾,既表达了对过去夏日生活的怀念,又寄托了对未来与朋友相聚的期待。纨扇作为夏季常用的纳凉工具,在秋天到来之际被暂时放下,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同时也蕴含着对友情的珍惜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以及在自然变化中寻求内心平静与和谐的心境。
傍东墙、寒烟老树苍茫。
向此中,锄花灌竹,区区贫也何伤。
书五车、有儿能读;酒一石、卖赋堪偿。
策杖探梅,寻僧踏雪,水边林下恣徜徉。
纵博得神仙富贵,勘破也寻常。
争似做、诗家沈谢,词苑王杨。
叹年年、江河日下,何须潦倒风霜。
招不来、青门寄傲;麾不去、白社埋狂。
鹤戴书归,鹿衔花卧,茶经丹术满缥囊。
臣本是、农家之子,所业在田桑。
任没齿、藜羹藿食,岂是膏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