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涟山里寺,泉石胜其馀。
坐近琉璃沼,言观翡翠鱼。
噞喁花涌浪,泼剌玉溅裾。
游客欣初见,山僧道不如。
旧曾见王画,可以悟庄书。
无虑投竿者,鳞中大隐欤。
清涟山里寺,泉石胜其馀。
坐近琉璃沼,言观翡翠鱼。
噞喁花涌浪,泼剌玉溅裾。
游客欣初见,山僧道不如。
旧曾见王画,可以悟庄书。
无虑投竿者,鳞中大隐欤。
这首诗描绘了清涟山里寺的自然美景与宁静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周围环境的清幽与生机。
首句“清涟山里寺,泉石胜其馀”,开篇点明地点,清涟山中的寺庙,其周围的泉水与岩石之美,超越了其他地方。接下来,“坐近琉璃沼,言观翡翠鱼”两句,描绘了诗人坐在清澈如琉璃般的水池边,观赏着翡翠色的鱼儿游动的情景,充满了静谧与和谐。
“噞喁花涌浪,泼剌玉溅裾”则进一步渲染了水中的生动景象,花朵在水中涌动,鱼儿跳跃时溅起的水珠如同玉石般晶莹剔透。这几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美,也通过声音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水波轻拍岸边的声音,感受到一种动态的和谐。
“游客欣初见,山僧道不如”表达了初次见到如此美景的游客们的喜悦之情,而山僧却以另一种深邃的视角看待这一切,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同感知和理解。
最后,“旧曾见王画,可以悟庄书”提到诗人曾经见过王维的画作,联想到庄子的哲学思想,暗示了通过艺术和哲学的视角,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自然之美。
“无虑投竿者,鳞中大隐欤”则是对那些在水中垂钓的人的思考,他们或许在看似平凡的钓鱼活动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隐逸,与自然和谐共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清涟寺周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