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东墙、寒烟老树苍茫。
向此中,锄花灌竹,区区贫也何伤。
书五车、有儿能读;酒一石、卖赋堪偿。
策杖探梅,寻僧踏雪,水边林下恣徜徉。
纵博得神仙富贵,勘破也寻常。
争似做、诗家沈谢,词苑王杨。
叹年年、江河日下,何须潦倒风霜。
招不来、青门寄傲;麾不去、白社埋狂。
鹤戴书归,鹿衔花卧,茶经丹术满缥囊。
臣本是、农家之子,所业在田桑。
任没齿、藜羹藿食,岂是膏粱?
傍东墙、寒烟老树苍茫。
向此中,锄花灌竹,区区贫也何伤。
书五车、有儿能读;酒一石、卖赋堪偿。
策杖探梅,寻僧踏雪,水边林下恣徜徉。
纵博得神仙富贵,勘破也寻常。
争似做、诗家沈谢,词苑王杨。
叹年年、江河日下,何须潦倒风霜。
招不来、青门寄傲;麾不去、白社埋狂。
鹤戴书归,鹿衔花卧,茶经丹术满缥囊。
臣本是、农家之子,所业在田桑。
任没齿、藜羹藿食,岂是膏粱?
这首《多丽·赠冒晋人》由清代诗人丁之翘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友人的深情赞美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开篇“傍东墙、寒烟老树苍茫”,以自然景色起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接着,“向此中,锄花灌竹,区区贫也何伤”一句,展现了主人公虽生活简朴,却乐在其中,不以为苦的情怀。这种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崇尚。
“书五车、有儿能读;酒一石、卖赋堪偿”两句,既是对友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赞誉,也是对其生活情趣的描绘。读书、饮酒、卖赋,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活动,在诗人笔下却充满了诗意与雅趣。
“策杖探梅,寻僧踏雪,水边林下恣徜徉”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探索,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渴望。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正是古代文人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纵博得神仙富贵,勘破也寻常”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认为即使得到了世人眼中的“神仙富贵”,也不过是寻常之事,体现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超越了物质的束缚。
“争似做、诗家沈谢,词苑王杨”则是对友人及其才华的直接赞美,将对方比作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沈约、谢灵运、词人王之涣、杨炯,表达了对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认可。
“叹年年、江河日下,何须潦倒风霜”一句,既有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也有对保持高洁品格、不随波逐流的呼唤。最后,“招不来、青门寄傲;麾不去、白社埋狂”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保持自己的傲骨与狂放。
“鹤戴书归,鹿衔花卧,茶经丹术满缥囊”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鹤与鹿象征着高洁与自由,茶经与丹术则代表了对自然与健康的追求。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臣本是、农家之子,所业在田桑”强调了诗人出身于农耕家庭,但其志向在于文学与艺术,而非传统的农事。这体现了他对自我身份的反思与对精神追求的坚持。
“任没齿、藜羹藿食,岂是膏粱?”最后,诗人以“藜羹藿食”(粗茶淡饭)与“膏粱”(精美的食物)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喜爱,以及对物质享受的淡漠态度。
整体而言,《多丽·赠冒晋人》通过对自然、友情、隐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学的深厚情感。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是清代文人诗作中的佳品。
凉秋胜会,望瀛洲天迥。风送蓬山落鳌顶。
古松阴、一双仙鹤闲行,苔满径、四面都无人影。
海柔波滟滟,晴绿流香,何处经声飘佛磬。
一字几分禅,笑语亲承,当前意、漫分凡圣。
却认作、迦陵妙音稀,道滚滚红尘,阿谁消领。
断虹初霁,倚层楼、送尽南来征辙。
不见长河千尺泻,只见惊沙吹雪。
病叶欺蝉,虚檐舞蝠,夕照相明灭。
高城凝伫,天涯芳草将歇。凄绝。
江上离心,闹红一舸,处处闻啼鴂。
重到羽衣横笛地,此乐更无人说。
四十三年,浑如电抹,秋鬓今骚屑。
故人归否,乡愁应上眉缬。
一卷断碧,有鸲仙倦眼。曾识荆南旧池馆。
记词甄、白石格仿黄庭,晴窗底、一片松漪初展。
朅来惊羽化,石老云荒,孤负香东墨西伴。
谁易米家山,长物摩挲,似旧雨、秋宵重见。
算我亦青毡昔同遗,恁辇下人归,尘封箧衍。
柳外驻轩车,有轻盈、并倚内家标致。
相见凤城西,吹笙去、掩抑玉人春袂。羞红弄蕊。
破妆十日轻阴里。
犹是天涯,同照影零乱,一身清泪。
汉宫帘捲春明,正杨花如梦,沉香人起。
浅醉酌流霞,玄都恨、还问仙娥知未。千山万水。
家园唱彻今无地。
直到旗亭,啼杜宇魂返,故溪环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