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叠叠翠光寒,宿霭浮岚春未残。
一叶扁舟人独往,万峰落照晚宜看。
移居欲访陶元亮,避俗休疑管幼安。
石乳云芝知久待,渔郎且莫问儒冠。
庐山叠叠翠光寒,宿霭浮岚春未残。
一叶扁舟人独往,万峰落照晚宜看。
移居欲访陶元亮,避俗休疑管幼安。
石乳云芝知久待,渔郎且莫问儒冠。
此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宁静追求。首句“庐山叠叠翠光寒,宿霭浮岚春未残”,以“叠叠”形容山峦之密集,“翠光寒”则渲染出山色的深邃与清冷,而“宿霭浮岚”则展现了晨雾与山岚交织的朦胧美,虽是春天,却依然透露出几分凉意。这样的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幽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
接着,“一叶扁舟人独往,万峰落照晚宜看”,诗人通过一幅简练的画面,展现了一位独自乘舟游于湖上的旅人形象,与远处万座山峰在夕阳余晖下的壮丽景象形成对比,既表现了个体的自由与孤独,也暗示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向往和欣赏。这种独行于山水之间的意境,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后两句“移居欲访陶元亮,避俗休疑管幼安”,借用了陶渊明和辛弃疾(字幼安)的故事,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嚣、归隐田园的心愿,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逃避。这里的“陶元亮”和“管幼安”分别代表了田园生活的理想与逃避世俗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最后,“石乳云芝知久待,渔郎且莫问儒冠”,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似乎在说,山中的奇景如石乳云芝已经等待了许久,渔夫不必再追问那些身着儒冠的世俗之人。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呼唤。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与超越。
三元秘秋水,秋水一何多。
江流滚滚无尽,淮汉人包罗。
遥想灵官神府,坐阅潮头风怒,万里瞰沧波。
浩荡没鸥鹭,喷薄出蛟鼍。马当山,牛渚渡,几人过。
金鳌下瞰京口,舟楫避盘涡。
始信林生祷雨,一濯黄泥尽许,无柰旱苗河。
我欲洗兵马,谁解挽天河。
圣世贤公子,符节镇名邦。
褰帷一见丰表,无语已心降。
永日风流高会,佳夕文字清欢,香雾湿兰釭。
四座皆豪逸,一饮百空缸。指呼閒,谈笑里,镇淮江。
平安千里烽燧,卧听报云窗。
高帝无忧西顾,姬公累接东征,勋业世无双。
行捧紫泥诏,归拥碧油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