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二三月,花与人同色。
不惜洗铅华,要分花气息。
阳春二三月,花与人同色。
不惜洗铅华,要分花气息。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人的和谐共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以“阳春二三月”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春季,正是万物复苏、花开满园的时节。接着,“花与人同色”,巧妙地将自然界的花朵与人的形象联系起来,暗示着在这样的美好季节里,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和融合。
“不惜洗铅华,要分花气息。”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和谐共生的主题。这里的“铅华”原指化妆用的粉黛,比喻世俗的尘埃或外在的装饰。诗人说,人们不吝于去除这些表面的修饰,是为了更好地感受和融入自然界的气息,即花的香气。这不仅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层次的连接与理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纯净的生活态度。
厥初生人,禀性受中。不患不善,患不能充。
血气既刚,物我交战。不患不充,又患不善。
充而善者,可鸾可凰。匪善而充,化为豺狼。
其充为何,勿助勿害。鸡鸣而兴,善与利对。
申严界限,审察毫釐。诚内伪外,理公欲私。
充无穿窬,义不胜用。彼充孔扬,傲诞是从。
故得其正,泉达火然。一有弗协,履冰临渊。
呜呼道微,志远瞻卓。子如充之,明善守约。
木落见江空,星回属纪穷。
畏途兵杂盗,急景雪兼风。
问学嗟游子,论交愧老翁。
归来富千古,此理此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