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宿高斋意倍清,归来丘壑有馀情。
山添苍翠云新雨,水映空青日乍晴。
贾竖居奇高物价,老农叱犊课儿耕。
无端又得雷声隐,当挽银河为洗兵。
两宿高斋意倍清,归来丘壑有馀情。
山添苍翠云新雨,水映空青日乍晴。
贾竖居奇高物价,老农叱犊课儿耕。
无端又得雷声隐,当挽银河为洗兵。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高斋归来后对自然景色的深切感受与思考。首句“两宿高斋意倍清”,点明诗人曾于高雅之地停留两夜,心境因此而更加清明。接着“归来丘壑有馀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深厚情感,即使回到平日居住的地方,心中仍存留着对自然美景的怀念。
“山添苍翠云新雨,水映空青日乍晴”两句,生动地描绘了雨后的山色和晴朗的水面,山峦因雨水的滋润而显得更加翠绿,云雾缭绕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而清澈的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片空灵的青色,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贾竖居奇高物价,老农叱犊课儿耕”则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两个侧面:商人们因商品稀缺而抬高价格,而勤劳的老农们则在田间辛勤耕作,教育孩子学习农事。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的现状。
最后,“无端又得雷声隐,当挽银河为洗兵”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雷声隐喻战争的爆发,诗人希望能够借助银河的力量来洗涤战争的罪恶,寓意着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社会现实以及理想世界的独特感悟。
夙昔抱微尚,丘壑结遥思。
一为尘网羁,此志终弗遂。
时每出郊坰,挈杖寻初地。
聊博少时欢,岂足酬幽憩。
不谓素心人,相期同把臂。
僧寮作诗坛,窅然忘尘世。
咫尺不见招,知非我遐弃。
误疑精力颓,而不耐劳瘁。
闻之即披衣,既见果无异。
阴阴苔雨痕,翛翛竹风籁。
流水清俗情,孤云淡尘累。
既不废游观,且联文友契。
遥谢沮溺翁,远遁诚非计。
郎去京华道,妾望西湖滨。
功名旦夕成,欢爱亦相因。
情敬方缠绵,比翼忽乖分。
旅魂招不来,惝恍空留连。庶几堕天?,山岳通精魂。
吁嗟年少妇,矢志金石坚。
金石不苟完,烈女不苟全。
携手游夜台,悲啸转欢言。
玉颜期速朽,贞性还乾坤。
幽足钦神鬼,明亦动九阍。
丛兰馥华堂,众宾集长夜。
酣歌曲未终,游子将远驾。
发轸自燕京,扬帆向开化。
慷慨临路歧,耻为儿女悲。
人生非鹿豕,聚散会有期。
雕鹗厉毛羽,乘风起高飞。
鹪鹩困六翮,枳棘潜卑栖。
污隆道各殊,努力贵自持。
相期在久要,岂必欢聚时。
愿为古松柏,岁寒无改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