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店黄茅宿雨收,夕阳帽影两悠悠。
瓦盆酒熟香初透,土壁虫寒语渐休。
小草于人有同命,远山对我各惊秋。
奋飞常恨身无翼,何事林乌亦白头。
野店黄茅宿雨收,夕阳帽影两悠悠。
瓦盆酒熟香初透,土壁虫寒语渐休。
小草于人有同命,远山对我各惊秋。
奋飞常恨身无翼,何事林乌亦白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慨的独特感悟。首联“野店黄茅宿雨收,夕阳帽影两悠悠”,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寥的画面:雨后的野店,黄茅覆盖,夕阳西下,帽影随风飘荡,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而又略显孤独的氛围。
颔联“瓦盆酒熟香初透,土壁虫寒语渐休”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通过描述酒香四溢的瓦盆和寒意中虫子的低语逐渐停止,不仅展现了生活的日常细节,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这里的“香初透”和“语渐休”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是温暖与活力的象征,后者则代表了寂静与沉寂,两者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颈联“小草于人有同命,远山对我各惊秋”将视角转向自然界,小草与远山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秋天的到来。小草虽微小却与人类有着相似的命运,而远山则以其独特的姿态表达着对季节变换的感知。这一联通过对比和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普遍性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敏感观察。
尾联“奋飞常恨身无翼,何事林乌亦白头”则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诗人自比为渴望飞翔却因身体限制而无法实现梦想的鸟儿,同时又对林中的乌鸦白头之态感到不解。这一联既表达了对自身局限性的无奈,也对岁月无情、万物皆有老去之时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以及自我命运的独到见解,语言质朴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沉。
它山堰,堰在四明之鄞县。
一条水出四明山,昼夜长流如白练。
连接大江通海水,咸潮直到深潭里。
淡水虽多无计停,半邑人民田种费。
大和中有王侯令,清优为官立民政。
昨因祈祷入山行,识得水源知利病。
棹舟直到溪岩畔,极目江山波澜漫。
略呼父老问来由,便设机谋造其堰。
迭石横铺两山嘴,截断咸潮积溪水。
灌溉民田万顷馀,此谓齐天功不毁。
民间日用自不知,年年丰稔因阿谁。
山边却立它神庙,不为长官兴一祠。
本是长官治此水,却将饮食祭閒鬼。
时人若解感此恩,年年祭拜王元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