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堰,堰在四明之鄞县。
一条水出四明山,昼夜长流如白练。
连接大江通海水,咸潮直到深潭里。
淡水虽多无计停,半邑人民田种费。
大和中有王侯令,清优为官立民政。
昨因祈祷入山行,识得水源知利病。
棹舟直到溪岩畔,极目江山波澜漫。
略呼父老问来由,便设机谋造其堰。
迭石横铺两山嘴,截断咸潮积溪水。
灌溉民田万顷馀,此谓齐天功不毁。
民间日用自不知,年年丰稔因阿谁。
山边却立它神庙,不为长官兴一祠。
本是长官治此水,却将饮食祭閒鬼。
时人若解感此恩,年年祭拜王元炜。
它山堰,堰在四明之鄞县。
一条水出四明山,昼夜长流如白练。
连接大江通海水,咸潮直到深潭里。
淡水虽多无计停,半邑人民田种费。
大和中有王侯令,清优为官立民政。
昨因祈祷入山行,识得水源知利病。
棹舟直到溪岩畔,极目江山波澜漫。
略呼父老问来由,便设机谋造其堰。
迭石横铺两山嘴,截断咸潮积溪水。
灌溉民田万顷馀,此谓齐天功不毁。
民间日用自不知,年年丰稔因阿谁。
山边却立它神庙,不为长官兴一祠。
本是长官治此水,却将饮食祭閒鬼。
时人若解感此恩,年年祭拜王元炜。
这首《它山歌》由唐代诗人宗亮所作,描绘了它山堰的建造及其对当地农业与民生的重要贡献。
诗中首先描述了它山堰的地理位置与水源:“它山堰,堰在四明之鄞县。一条水出四明山,昼夜长流如白练。”这里以“白练”比喻流水的清澈与绵延不绝,生动地展现了它山堰的自然环境与水源特点。
接着,诗人描绘了它山堰的作用:“连接大江通海水,咸潮直到深潭里。淡水虽多无计停,半邑人民田种费。”通过对比咸潮与淡水,突出了它山堰在防止海水倒灌、保护农田免受盐碱化威胁方面的重要性。
然后,诗人讲述了它山堰的建造过程:“大和中有王侯令,清优为官立民政。昨因祈祷入山行,识得水源知利病。棹舟直到溪岩畔,极目江山波澜漫。略呼父老问来由,便设机谋造其堰。”这段描述展现了官员深入民间,了解问题,最终决定并实施建造堰坝的过程,体现了古代官员为民谋福利的责任感。
最后,诗人赞美了它山堰的长期效益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迭石横铺两山嘴,截断咸潮积溪水。灌溉民田万顷馀,此谓齐天功不毁。民间日用自不知,年年丰稔因阿谁。山边却立它神庙,不为长官兴一祠。本是长官治此水,却将饮食祭閒鬼。时人若解感此恩,年年祭拜王元炜。”
这首诗不仅赞扬了它山堰的工程成就,也表达了对古代官员为民众谋福祉精神的敬仰。同时,诗中还隐含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刺,如对祭祀闲鬼而非真正功臣的批评,以及对民众感恩意识的呼唤。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问子瞻,何江湖,乃心魏阙君岂无。
胡为放浪检束外,日与隐者相招呼。
篮舆往往从以孥,灵运石壁无此娱。
穷深极险兴未已,岂复更惮梯登纡。
过客休誇衡与庐,天下此景君勿孤。
欲将文字写物象,当截无限春江蒲。
登高能赋属大夫,游览未厌嗟已晡。
安得世上有绝笔,尽取君诗妆在图。
此身之外何赢馀,成然而寐其觉蘧。
请看湖上人名逋,此子形相谁解摹。
子由在陈穷于丘,正若浅港横巨舟。
每朝升堂讲书罢,紧合两眼深埋头。
才名至高位至下,此事自属他人羞。
犹胜俣俣彼贤者,手把翟籥随群优。
岌如老鹤立海上,退避不与鹙鸧游。
文章岂肯用一律,独取无间有神术。
所蓄未尝资己身,搰搰恰如蜂聚蜜。
有时七日不火食,支体虽羸心不屈。
陵阳谬守卑且劳,马前空愧持旌旄。
平生读书若奊诟,老大下笔侵离骚。
贫且贱焉真可耻,欲挞群邪无尺箠。
安得来亲绛帐旁,日与诸生供唯唯。
须知道义故可乐,莫问功名能得几。
君子道远不计程,死而后已方成名。
千钧一羽不须校,女子小人知重轻。
《子瞻戏子由依韵奉和》【宋·文同】子由在陈穷于丘,正若浅港横巨舟。每朝升堂讲书罢,紧合两眼深埋头。才名至高位至下,此事自属他人羞。犹胜俣俣彼贤者,手把翟籥随群优。岌如老鹤立海上,退避不与鹙鸧游。文章岂肯用一律,独取无间有神术。所蓄未尝资己身,搰搰恰如蜂聚蜜。有时七日不火食,支体虽羸心不屈。陵阳谬守卑且劳,马前空愧持旌旄。平生读书若奊诟,老大下笔侵离骚。贫且贱焉真可耻,欲挞群邪无尺箠。安得来亲绛帐旁,日与诸生供唯唯。须知道义故可乐,莫问功名能得几。君子道远不计程,死而后已方成名。千钧一羽不须校,女子小人知重轻。
https://shici.929r.com/shici/ti2ik3.html
曾歌出塞愁,又遣使西州。
去国星辰动,还家岁月流。
褒斜新路晚,鄠杜故园秋。
归对延和殿,从容问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