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杨山人草堂》
《杨山人草堂》全文
宋 / 文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九陇山人文父后,心闲身健两谁如。

玉函经外传奇诀,画戟门前创隐居。

入鼎灵丹黄似橘,隔墙凡境臭如帤。

何时再到高楠下,倚遍清阴听道书。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yángshānréncǎotáng
sòng / wéntóng

jiǔlǒngshānrénwénhòuxīnxiánshēnjiànliǎngshuí

hánjīngwàichuánjuéhuàménqiánchuàngyǐn

dǐnglíngdānhuángqiángfánjìngchòu

shízàidàogāonánxiàbiànqīngyīntīngdàoshū

翻译
九陇山中,人文荟萃,父辈之后,谁能比得上他的心境悠闲、身体康健。
除了玉函经,他还掌握着不为人知的秘籍,选择在画戟门前隐居生活。
炼制的仙丹色泽如黄橘,而世俗的环境则散发着如同布巾般的浊气。
不知何时能再次来到这高楠树下,倚靠在树荫下聆听道家的教诲。
注释
九陇山:地名,可能指代一个文化或道教氛围浓厚的地方。
人文父后:指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长辈。
玉函经:古代典籍,可能含有神秘或修行的内容。
画戟门前:形容隐居之地,可能有象征性的防御或宁静的意象。
灵丹:指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或修行成果。
隔墙凡境:比喻世俗世界,与隐居处形成对比。
高楠:可能是一种高大且阴凉的树,象征清静。
道书:指道教的典籍或教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隐逸生活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九陇山人文父后,心闲身健两谁如",表明诗人在九陇山下定居,与古代圣贤相比,其内心之宁静与身体之健康可谓难得。

接着"玉函经外传奇诀,画戟门前创隐居"一句,则是说诗人研读经典以外的神奇故事,并在精美的戟门前构筑自己的隐居生活。这里展示了诗人对超凡脱俗之境界的向往。

"入鼎灵丹黄似橘,隔墙凡境臭如帷"一句,通过炼丹和尝试灵药来比喻诗人的修行过程,以及他对于世俗尘嚣的鄙视。黄色的灵丹象征着智慧与成就,而“臭如帷”则形容了对凡俗生活的轻蔑。

"何时再到高楠下,倚遍清阴听道书"一句,表达了诗人希望重返自然之中,坐在高大树木下的清凉阴影里聆听道家经典。这里传递出一种对于精神修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与隐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追求超脱尘嚣、融入自然之中的理想境界。

作者介绍
文同

文同
朝代:宋   字:与可   号:笑笑居士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生辰:1018~1079年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
猜你喜欢

盛懋瑶林积雪图

寒林白屋依微出,萧寺红楼缥渺横。

借问板桥驴背客,眼中景可入诗情。

(0)

热河启跸幸木兰作

山庄留驻俟桥支,鹿候秋分难再迟。

几缕云徂澄碧落,数湾涨退露苍涯。

旧围喀喇沁辽待,新附乌梁海并随。

示度颁恩均有事,此行宁祗为游嬉。

(0)

八月廿三日作

鼎湖缥渺隔云天,瞥眼攀髯廿六年。

遗诏墨光如昨日,一番开读一潸然。

(0)

题钱维城塞外秋花九种·其六牵牛

慢称花叶拟天星,莫诋非佳又乏馨。

火种刀耕关塞外,牵牛颇喜叶农经。

(0)

题翠云堂

书堂经岁坐,似此竟奚庸。

自是心无逸,亦惭步有慵。

蝉声前后续,花影去来重。

好在惟双栝,森森翠越浓。

(0)

六月廿九日青龙桥西即事二首·其一

乘凉问山园,亦因验农事。

积水率已消,良苗畅新霁。

更庆未前闻,早稻已吐穗。

此后得宜旸,冀可称稔岁。

每过青龙桥,为之迟按辔。

(0)
诗词分类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诗人
吴迈远 刘铉 毕士安 季芝昌 陈康伯 裴休 秦湛 凌濛初 薛综 黄损 李晔 鲍楠 孙不二 宋子侯 乐婉 法照 高允 涂瑞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