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大刚盈尺,山高也避尘。
时时闻戒定,法法遇贪嗔。
竹粉遗天女,松脂食道人。
南能休借阅,即汝是前身。
佛大刚盈尺,山高也避尘。
时时闻戒定,法法遇贪嗔。
竹粉遗天女,松脂食道人。
南能休借阅,即汝是前身。
这首诗《偶成(其二)》由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佛寺中的一番景象,以及对佛法深邃哲理的感悟。
首句“佛大刚盈尺”,以小见大,用佛像的尺寸之小,暗示佛法的广大无边,即便是极小的佛像也能蕴含深邃的智慧和力量。接着,“山高也避尘”一句,以山的高度来衬托佛的崇高与超脱,山峰虽高,却也需避开尘世的纷扰,象征着修行者追求心灵纯净的决心。
“时时闻戒定,法法遇贪嗔”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实践与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都能听到关于戒律与禅定的教诲,同时也会遭遇贪欲与嗔怒的考验。这不仅是对修行者内心的挑战,也是对所有人生活智慧的启示。
“竹粉遗天女,松脂食道人”两句,运用自然界的元素,赋予它们以灵性。竹粉与天女、松脂与道人之间的联系,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也寓意着修行者与自然界的深刻连接,以及在修行过程中对自然之美的领悟与珍惜。
最后,“南能休借阅,即汝是前身”表达了对佛法传承与个人修行的思考。南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南宗禅师,此处或暗指佛法的直接体验与内在理解。诗句意为,无需借助外物或他人的教导,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行,达到与佛法的直接连接,成为自己的前身,即内在的觉醒与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寺环境的描绘和对佛法哲理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自然与修行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佛法内在力量的赞美与向往。
君不见正心修行诸佛子,以见非心故不忧。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
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
设使住时终非住,走遍十方而不流。
不见我时于无我,善哉设性任沈浮。
世间妄想无真实,吾于此中何所求?
只用非心觉非觉,亦复正修于不修。
若人不知如此处,不应称名作比丘。
为个痴心作奴仆,爱结缠之不自由。
而此更增诸苦恼,永劫长涂三界囚。
生死相连弥复甚,盼不能得永长休。
行路难,路难无令过诸念。
无念之念乃为真,真念无真还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