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何处不长春,独占作名匹美人。
小有风流娱靖节,那教秋老怨灵均。
繁星点缀金华散,累月铅黄黛色新。
三径已荒篱菊尽,乱花细草解留宾。
园林何处不长春,独占作名匹美人。
小有风流娱靖节,那教秋老怨灵均。
繁星点缀金华散,累月铅黄黛色新。
三径已荒篱菊尽,乱花细草解留宾。
这首诗《长春菊》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对长春菊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
首句“园林何处不长春”,开篇即以广袤的园林为背景,强调了春天的永恒与生命的不息,无论何处都有生机盎然的景象。接着,“独占作名匹美人”一句,将长春菊比作美人,赋予其独特的魅力和尊贵的地位,凸显出其在百花中脱颖而出的风采。
“小有风流娱靖节”一句,借用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号靖节)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那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长春菊如同陶渊明般高洁脱俗,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
“那教秋老怨灵均”则通过屈原(字灵均)的典故,反衬出长春菊在秋天依然绽放的坚韧与美丽,与屈原在秋天仍怀忧国忧民之情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了长春菊的不畏艰难、独立自强的精神。
“繁星点缀金华散,累月铅黄黛色新”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长春菊的花朵比作繁星,金黄色的花瓣如同华美的点缀,随着时间的流逝,颜色依旧鲜亮如新,展现出长春菊生命力的顽强和持久。
“三径已荒篱菊尽,乱花细草解留宾”最后两句,通过对比荒芜的三径与长春菊的盛放,以及周围杂乱的花朵与细草,强调了长春菊的独特魅力,即便是在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也能吸引宾客驻足欣赏,体现了其作为“名匹美人”的独特价值和吸引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长春菊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美丽的外在形象,更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及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赞美。
儒服学从政,遂为尘事婴。
衔命东复西,孰堪异乡情。
怀禄且怀恩,策名敢逃名。
羡彼农亩人,白首亲友并。
江山入秋气,草木凋晚荣。
方塘寒露凝,旅管凉飙生。
懿交守东吴,梦想闻颂声。
云水方浩浩,离忧何平时。
云辟御筵张,山呼圣寿长。
玉阑丰瑞草,金陛立神羊。
台鼎资庖膳,天星奉酒浆。
蛮夷陪作位,犀象舞成行。
网已祛三面,歌因守四方。
千秋不可极,花发满宫香。
结发事疆场,全生到海乡。
连云防铁岭,同日破渔阳。
牧马胡天晚,移军碛路长。
枕戈眠古戍,吹角立繁霜。
归老勋仍在,酬恩虏未忘。
独行过邑里,多病对农桑。
雄剑依尘橐,兵符寄药囊。
空馀麾下将,犹逐羽林郎。
静忆溪边宅,知君许谢公。
晓霜凝耒耜,初日照梧桐。
涧鼠喧藤蔓,山禽窜石丛。
白云当岭雨,黄叶绕阶风。
野果垂桥上,高泉落水中。
欢荣来自间,羸贱赏曾通。
月满珠藏海,天晴鹤在笼。
馀阴如可寄,愿得隐墙东。
见说南来处,苍梧指桂林。
过秋天更暖,边海日长阴。
巴路缘云出,蛮乡入洞深。
信回人自老,梦到月应沈。
碧水通春色,青山寄远心。
炎方难久客,为尔一沾襟。
云戟曙沈沈,轩墀清且深。
家传成栋美,尧宠结茅心。
玉佩多依石,油幢亦在林。
炉香诸洞暖,殿影众山阴。
草奏风生笔,筵开雪满琴。
客从龙阙至,僧自虎溪寻。
潇洒延清赏,周流会素襟。
终朝惜尘步,一醉见华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