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得书中味,晨昏苦读书。
欣然生雅趣,更觉胜閒居。
不独挑灯后,端如食蔗初。
勤当求万卷,暇岂等三馀。
积学原无尽,伊人恰似舒。
功夫深养到,佳境乐何如。
未得书中味,晨昏苦读书。
欣然生雅趣,更觉胜閒居。
不独挑灯后,端如食蔗初。
勤当求万卷,暇岂等三馀。
积学原无尽,伊人恰似舒。
功夫深养到,佳境乐何如。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在阅读中找到的乐趣和满足感。首句“未得书中味”,表达了作者对知识渴望的心情,尚未完全领略书籍中的韵味。接着,“晨昏苦读书”描述了作者勤奋读书的情景,不分昼夜地沉浸在书海之中。
“欣然生雅趣,更觉胜閒居。”这两句揭示了作者在阅读过程中找到了高雅的乐趣,甚至觉得比闲居更为充实。通过“不独挑灯后,端如食蔗初。”进一步强调了读书带来的持久满足感,就像初次品尝甘蔗的甜蜜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勤当求万卷,暇岂等三馀。”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广泛涉猎,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来增长知识。这里引用了“三余”的典故,即冬天、夜晚和雨天是读书的好时机,强调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积学原无尽,伊人恰似舒。”指出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不断积累知识。最后,“功夫深养到,佳境乐何如。”总结了通过深入学习,能够达到一个令人愉悦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读书之乐的深切体会。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在阅读中获得的满足感和乐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学习的重视和对知识的渴求。
晓陌事戎装,风流粉署郎。
机筹通变化,除拜出寻常。
地冷饶霜气,山高碍雁行。
应无离别恨,车马自生光。
童稚便知闻,如今祗有君。
百篇诗尽和,一盏酒须分。
驿路多连水,州城半在云。
离情同落叶,向晚更纷纷。
送客客为谁,朱门处士稀。
唯修曾子行,不著老莱衣。
古寺随僧饭,空林共鸟归。
壶中驻年药,烧得献庭闱。
清晨相访立门前,麻履方袍一少年。
懒读经文求作佛,愿攻诗句觅升仙。
芳春山影花连寺,独夜潮声月满船。
今日送行偏惜别,共师文字有因缘。
昨来送君处,亦是九衢中。
此日慇勤别,前时寂寞同。
鸟啼寒食雨,花落暮春风。
向晚离人起,筵收樽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