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蒙茸绕海城,绿杨莎岸半阴晴。
若为独立空遥望,每到相逢便远行。
晓色暗迷临水梦,暮云低送倚楼情。
青青未必经霜改,长向明妃冢上生。
十里蒙茸绕海城,绿杨莎岸半阴晴。
若为独立空遥望,每到相逢便远行。
晓色暗迷临水梦,暮云低送倚楼情。
青青未必经霜改,长向明妃冢上生。
这首《咏草》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何巩道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木在特定环境下的生长状态与情感寄托。
首句“十里蒙茸绕海城”,以广阔的视角勾勒出一片茂密的草地环绕着海滨城市,展现出一种辽阔而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绿杨莎岸半阴晴”进一步描绘了海边的景色,绿杨与莎草交织,时而阳光明媚,时而云雾缭绕,营造出一种既清新又略带神秘的氛围。
“若为独立空遥望,每到相逢便远行。”这两句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草木以情感,仿佛它们在独自站立时,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向往;每当遇到同类,便迫不及待地踏上旅程,暗示了草木之间存在着某种交流与联系。
“晓色暗迷临水梦,暮云低送倚楼情。”这两句则将时间的流转与草木的情感相融合,清晨的朦胧中,草木似乎在水面边编织着梦境;傍晚时分,低垂的云彩仿佛在为倚靠楼台的人送别,传递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
最后,“青青未必经霜改,长向明妃冢上生。”诗人以青草不畏霜寒,始终坚韧生长的形象,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同时,将青草与历史人物王昭君(明妃)的墓冢联系起来,不仅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也表达了对坚韧生命力的赞美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草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情感,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斯文肯空言,经世资实用。
纷纷谅奚为,义取辄宾送。
诚能正其本,谈笑了群动。
公身绍前烈,时论倚隆栋。
持兹竟安归,引灯相与共。
轩冕付傥来,良贵应自有。
若人出处间,与世揭山斗。
雅宜践高门,断国极可不。
临风耿予思,雾雨深稂莠。
凛然严冬柏,特立终耐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