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森疏倚梵台,昔人谁见此初栽。
故园未有偏堪恋,浮世如闲即合来。
天暝岂分苍翠色,岁寒应识栋梁材。
清阴可惜不驻得,归去暮城空首回。
百尺森疏倚梵台,昔人谁见此初栽。
故园未有偏堪恋,浮世如闲即合来。
天暝岂分苍翠色,岁寒应识栋梁材。
清阴可惜不驻得,归去暮城空首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朴幽深的山林景象,通过对古松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切感悟。开篇“百尺森疏倚梵台”,即刻画出一棵参天古松,它高大无朋,仿佛支撑着苍穹。而“昔人谁见此初栽”则引发了对过往时光的遥思,想象当年种植这棵树的人们,可能已经不在人世。诗人的这种历史感和对自然生长的尊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情怀。
“故园未有偏堪恋,浮世如闲即合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情感的淡然态度,认为世事无常,如同过眼云烟,一切随缘。这里的“故园”象征着过去的生活和记忆,而“浮世”则是对现实世界的看破与超脱。
接下来的“天暝岂分苍翠色,岁寒应识栋梁材”,则是诗人从宏观角度出发,对自然界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感慨。夜幕降临时,天空与山林间的颜色似乎融为一体,而“岁寒”指的是时间的流逝,“栋梁材”则暗示着古松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承载着历史的沉重。
最后两句“清阴可惜不驻得,归去暮城空首回”,诗人感叹这片清幽的树荫难以久留,又不得不在日暮时分返回那繁忙而又冷漠的人世间。这里的“清阴”代表着自然界给予人们的宁静与安慰,而“归去暮城空首回”则是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瞬间的留恋。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松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哲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达。
问浮家泛宅,自玄真、去后有谁来。
漫烟波千顷,云峰倒影,空翠成堆。
可是溪山无主,佳处且徘徊。
暮雨卷晴野,落照天开。
老去馀生江海,伴远公香火,犹有宗雷。
便何妨元亮,携酒间相陪。
寄清谈、芒鞋筇杖,更尽驱、风月入尊罍。
江村路,我歌君和,莫棹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