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立功则复金陵,乃定中兴全局,论立德则抚晋境,曾活亿万灾黎,三载依节楼,模范亲承,侍坐得沾时雨化;
继文正而膺七命,殊勋无愧埙篪,继文襄而督两江,伟业交辉桑梓,十年违函丈,箴规频锡,奉书适痛大星沉。
论立功则复金陵,乃定中兴全局,论立德则抚晋境,曾活亿万灾黎,三载依节楼,模范亲承,侍坐得沾时雨化;
继文正而膺七命,殊勋无愧埙篪,继文襄而督两江,伟业交辉桑梓,十年违函丈,箴规频锡,奉书适痛大星沉。
此挽联以高度概括之笔,颂扬了曾国荃在历史上的卓越贡献与深远影响。上联“论立功则复金陵,乃定中兴全局”,赞其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功绩,成功收复南京,稳定了国家的复兴大局。下联“论立德则抚晋境,曾活亿万灾黎”则表彰其治理晋地的仁政,拯救了无数受灾百姓的生命。接着,“三载依节楼,模范亲承,侍坐得沾时雨化”描述了曾国荃在位期间,以其为榜样,深受百姓爱戴,如同及时雨般滋润人心。
“继文正而膺七命,殊勋无愧埙篪”是对曾国荃继承先贤遗志,功勋卓著的肯定,比喻其成就如同埙篪合奏,和谐美妙。后半部分“继文襄而督两江,伟业交辉桑梓”则赞扬其在两江地区的治理,业绩辉煌,如同家乡的光辉。最后,“十年违函丈,箴规频锡,奉书适痛大星沉”表达了对曾国荃逝世的哀悼之情,他在世时的教诲和指导如同金玉良言,如今却已离世,令人痛惜。
整体而言,此挽联不仅高度评价了曾国荃的历史功绩和道德品质,也深情地表达了对其去世的哀思,体现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切敬仰与怀念。
待诏何年别玉堂,笔端浑欲继钟王。
官资未出风尘外,踪迹曾亲日月光。
扶老只今非远道,荐能从此有封章。
庐陵若要高文写,争得滁州在故乡。
清非太常而有三百六十斋,贫似庾郎而无二十七种菜。
日食万钱竟虚语,不糁藜羹时可再。
一杯潋滟翻绿波,作客不妨穷鼎鼐。
大儿咀嚼等太牢,小儿饮啜甘沆瀣。
青青染肠形于色,阿骛浑无食鱼态。
闻君亦有釜轑声,大本须烦一车载。
何苦厉声责妻孥,乘兴可能来访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