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石数百步,如板漂不流。
空疑水妃意,浮出青玉洲。
中若莹龙剑,外唯叠蛇矛。
狂波忽然死,浩气清且浮。
似将翠黛色,抹破太湖秋。
安得三五夕,携酒棹扁舟。
召取月夫人,啸歌于上头。
又恐霄景阔,虚皇拜仙侯。
欲建九锡碑,当立十二楼。
琼文忽然下,石板谁能留。
此事少知者,唯应波上鸥。
翠石数百步,如板漂不流。
空疑水妃意,浮出青玉洲。
中若莹龙剑,外唯叠蛇矛。
狂波忽然死,浩气清且浮。
似将翠黛色,抹破太湖秋。
安得三五夕,携酒棹扁舟。
召取月夫人,啸歌于上头。
又恐霄景阔,虚皇拜仙侯。
欲建九锡碑,当立十二楼。
琼文忽然下,石板谁能留。
此事少知者,唯应波上鸥。
这首诗描绘了太湖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水天一色的境界。"翠石数百步,如板漂不流",开篇即展现了一幅绿水青石相依的画面,翠石如同巨大的板块漂浮在湖面上,却又仿佛没有流动,显得格外宁静。
接下来的“空疑水妃意,浮出青玉洲”则让人感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和想象。这里的“水妃”是对太湖神秘力量的拟人化表达,而“浮出青玉洲”则是对湖中岛屿的生动描绘,既显得湖光山色之美,又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界超凡脱俗之美的向往。
"中若莹龙剑,外唯叠蛇矛"一句,则用了“莹龙”和“叠蛇”的形象来比喻太湖中的岛屿,或许是指水波如剑,岛屿如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力的敬畏与赞美。紧接着的"狂波忽然死,浩气清且浮"则描绘了一幅由动转静的景象,从而突出了太湖之水的神秘莫测和不可预测。
随后的"似将翠黛色,抹破太湖秋"一句,则是诗人对太湖秋天美丽景色的描写。这里的“翠黛色”可能指的是山石间渗透出的绿意,而“抹破”则形象地表达了自然之手轻轻触碰着太湖的秋意,显得既柔和又深远。
"安得三五夕,携酒棹扁舟。召取月夫人,啸歌于上头。"这几句诗,则是诗人对美好时光的享受与向往。他希望能够在太湖边安静地度过一些黄昏时分,带着酒乘坐简陋的小船,并且邀请“月夫人”(可能是指月亮或自然之神)一同,在船上高声歌唱。
"又恐霄景阔,虚皇拜仙侯。欲建九锡碑,当立十二楼。"这里的诗人表达了对广阔天地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不朽遗迹和宏伟建筑的向往。他担心美好的景致可能会消逝,因此希望能够通过建立碑文和楼台来永恒纪念这一切。
最后,“琼文忽然下,石板谁能留。此事少知者,唯应波上鸥。”则是诗人对自然界不可预测的力量以及人类渺小的感慨。这里的“琼文”可能指的是天降的祥瑞或者是自然界突然出现的奇迹,而“石板谁能留”则是在强调即使是坚固的石板也无法阻挡自然之力。"此事少知者,唯应波上鸥"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神秘事件只有在水波间漂浮的小鸟才能明白其奥妙,而人类则难以洞悉。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太湖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想象,以及他对自然界之美与力量的深切感受。
今日复何日,高槐布初阴。
良辰非虚名,清和盈我襟。
孺子卷书坐,诵诗如鼓琴。
却去四十年,玉颜如汝今。
闭户未尝出,出为邻里钦。
家世事酌古,百史手自斟。
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
淮、德入我梦,角羁未胜簪。
孺子笑问我,君何念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