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其一》
《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其一》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蜀江久不见沧浪,江上枯槎远可将。

去国尚能三犊载,汲泉何爱一夫忙。

崎岖好事人应笑,冷淡为欢意自长。

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

(0)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名为《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其一)》。诗中通过对蜀江的描述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特有的哲理与情趣。

"蜀江久不见沧浪,江上枯槎远可将。"

这两句开篇便以蜀江为背景,"久不见沧浪"表达了一种时光流逝、壮观不再的情感,而"江上枯槎"则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画面,枯树枝头远可及,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摹。

"去国尚能三犊载,汲泉何爱一夫忙。"

这两句转换了语境,从蜀江的景观到个人生活的点滴,"去国"意味着离别故土,而"三犊载"则表明诗人即使在异乡也能自得其乐;接着"汲泉"一句,则是对简单劳作之美好的一种抒发。

"崎岖好事人应笑,冷淡为欢意自长。"

这里的"崎岖"形容了山川的曲折,也隐喻着人生的起伏,而"好事"则是一种乐观态度;"冷淡"一词,则表明诗人对待世俗纷争持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

最后两句,诗人在静谧的夜晚中,远眺思念之情,感受着自然界赋予的宁静与美好,"窗前微月"映照出一片澄明,而"照汪汪"则是对那份宁静心境的一种生动描绘。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艺术造诣,也透露出他超脱世俗、自在人生的高远情怀。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甲戌正旦朝贺

金壶漏尽禁门开,白玉仙舆紫府来。

双阙薄烟笼菡萏,九重春色近蓬莱。

花迎剑佩星初落,日照金鸡仗欲回。

早晚荐雄文似者,悬知独有子云才。

(0)

临流酌别图

高堂见图画,令我思故乡。

故乡杳无际,抚景幽思长。

高峰峨峨插云起,烟水茫茫几千里。

送别沙边何处舟,嗟我离家亦如此。

嗟哉人生行乐耳,何用奔走常区区。

清风拂袖好归去,明月满窗夜读书。

(0)

和答林郡博缉熙将至严州见寄二首·其二

四方冠盖客京畿,多少年光入鬓丝。

笑语山僧还揭谛,可胜斯道落吾伊。

缉熙许我过无定,万丈飞云一武夷。

千里相思频作梦,严州谁问到官迟。

(0)

龙眼二首·其一

本是骊龙颔下珠,昨因龙睡到寰区。

世人只恐龙来取,讳却龙名不敢书。

(0)

烈妇卷·其二

一江波浪沉寒玉,万古纲常付老天。

我到高凉问遗事,至今犹有郡人传。

(0)

冯甥雁图·其一

长铗归来耿不眠,月明如水浸霜天。

一声远落潇湘浦,怨满江南锦瑟弦。

(0)
诗词分类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何巩道 夏孙桐 赵完璧 陈子壮 韩日缵 史谨 苏籀 陶宗仪 张吉 吴绮 杨公远 陈樵 韩驹 饶节 刘一止 艾性夫 郑元祐 李时行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