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于古人少所同,惟识韩家十八翁。
其辞浩大无崖岸,有似碧海吞浸秋晴空。
此老颇自负,把人常常看。
于时未尝有誇诧,只说东野口不乾。
我生最迟暮,不识东野身。
能得韩老低头拜,料得亦是无量文章人。
前日杜子长,借我孟子诗。
三日三夜读不倦,坐得脊折臀生肢。
旁人笑我苦若是,何为竟此故字纸。
童子请我愿去烧,此诗苦涩读不喜。
吾闻旁人笑,叹之殊不已。
又畏童子言,藏之不敢示。
奈何天下俱若然,吾与东野安得不泯焉。
吾于古人少所同,惟识韩家十八翁。
其辞浩大无崖岸,有似碧海吞浸秋晴空。
此老颇自负,把人常常看。
于时未尝有誇诧,只说东野口不乾。
我生最迟暮,不识东野身。
能得韩老低头拜,料得亦是无量文章人。
前日杜子长,借我孟子诗。
三日三夜读不倦,坐得脊折臀生肢。
旁人笑我苦若是,何为竟此故字纸。
童子请我愿去烧,此诗苦涩读不喜。
吾闻旁人笑,叹之殊不已。
又畏童子言,藏之不敢示。
奈何天下俱若然,吾与东野安得不泯焉。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令的作品,名为《还东野诗》。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文学态度的诗作。
开篇“吾于古人少所同,惟识韩家十八翁。”两句,诗人表明自己与古代文人不多相同,只认同韩愈的文学风格。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文章巨公”,其文学作品以雄浑、典雅而著称。
接着,“其辞浩大无崖岸,有似碧海吞吐秋晴空。”诗人用宏伟壮丽的语言来形容韩愈的文笔,好像广阔的碧海能够吞吐秋日晴朗的天空,这种比喻展现了诗人对韩愈文学才能的高度赞赏。
在“此老颇自负,把人常常看。”两句中,诗人表示自己虽然自视甚高,但却时常去关注他人。这里体现出诗人的谦逊和对他人作品的尊重态度。
“于时未尝有誇诧,只说东野口不乾。”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当时并没有过分夸张的言论,唯一关心的是名为“东野”的某位文人的诗作是否会被人遗忘。
随后的“我生最迟暮,不识东野身。”则透露出诗人自己晚生,对于“东野”这位文人的了解不足之感。
紧接着,“能得韩老低头拜,料得亦是无量文章人。”诗人表达了如果能够得到像韩愈这样的文学巨匠的认可和尊重,那么自己也就有了成为伟大文章家的资格。
在“前日杜子长,借我孟子诗。”中,诗人提到了自己的友人杜子长曾经向他借阅《孟子》中的诗篇,这里展示了诗人的学问和文学素养。
接下来的“三日三夜读不倦,坐得脊折臀生肢。”则描绘出杜子长对这首诗的极度沉迷,他连续三天三夜未曾休息,甚至因为久坐而感到身体疲惫,这种刻画展现了诗歌所带来的强烈吸引力。
“旁人笑我苦若是,何为竟此故字纸。”这里,诗人表达了旁观者对杜子长行为的嘲讽,以及自己对于这种批评持有的困惑。他们不解,为何要如此沉迷于这些文字。
在“童子请我愿去烧,此诗苦涩读不喜。”中,出现了一位童子请求诗人将这首诗焚毁,因为他认为这首诗太过艰深,不易为人所喜。这种情节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文学作品的不同评价和接受程度。
“吾闻旁人笑,叹之殊不已。”诗人对于这些嘲讽感到无比的叹息和不解,这种心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苦恼与孤独。
最后,“又畏童子言,藏之不敢示。”则表达出诗人的恐惧,他害怕童子的建议会被他人所知,因此将这首诗深藏,不敢再次展示于世人面前。
全诗以个人情感为主线,通过对文学的执着和对外界评价的敏感,展现了一个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文学传承的重视,以及他们在艺术追求上的孤独与坚持。
孤峰临万象,秋气何高清。
天际南郡出,林端西江明。
山门二缁叟,振锡闻幽声。
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
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
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
五月长斋戒,深居绝送迎。
不离通德里,便是法王城。
举目皆僧事,全家少俗情。
精修无上道,结念未来生。
宾閤缁衣占,书堂信鼓鸣。
戏童为塔象,啼鸟学经声。
黍用青菰角,葵承玉露烹。
马家供薏苡,刘氏饷芜菁。
暗网笼歌扇,流尘晦酒铛。
不知何次道,作佛几时成。
四明山绝奇,自古说登陆。
苍崖倚天立,覆石如覆屋。
玲珑开户牖,落落明四目。
箕星分南野,有斗挂檐北。
日月居东西,朝昏互出没。
我来游其间,寄傲巾半幅。
白云本无心,悠然伴幽独。
对此脱尘鞅,顿忘荣与辱。
长笑天地宽,仙风吹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