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人间住,何须甲子书。
桃花开洞口,竹杖入山初。
笔墨从吾好,禅心久已除。
倦来开小榻,闲卧对窗虚。
不向人间住,何须甲子书。
桃花开洞口,竹杖入山初。
笔墨从吾好,禅心久已除。
倦来开小榻,闲卧对窗虚。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独居的生活状态,充满了超脱尘世的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不向人间住”,直接点明了诗人远离尘嚣,选择在山中栖息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疏离和对自然的向往。接着“何须甲子书”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时间的淡漠,不再受传统日月更替的束缚,过着一种随性自在的生活。
“桃花开洞口,竹杖入山初”两句,以桃花盛开的景象和竹杖踏入山林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仿佛他就是这山林的一部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桃花的绽放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好,竹杖则代表了诗人的行动自由与生活简朴。
“笔墨从吾好,禅心久已除”两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境界。笔墨的喜好,不仅指写字画画,更是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表达;“禅心久已除”则表明诗人通过长期的修行,心灵得到了净化,达到了一种超越物质、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
最后,“倦来开小榻,闲卧对窗虚”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幕:在感到疲倦时,他会打开小榻,悠闲地躺着,面对着空旷的窗户,享受着宁静与自由。这一场景充满了诗意,既体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他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亲近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和心灵境界,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章甫不入越,夏虫多拘时。
生无适俗韵,举世谁知之。
钟嵘不并世,无人识丘迟。
虽有落花句,知为何等诗。
如逢贺宾客,方叹乌栖辞。
我初出险语,俗子争唐嗤。
俛眉欲从事,复恐遭文移。
亦知适楚车,安可从北驰。
董家名父子,平生所怀思。
虽云识面晚,相闻已相知。
君诗有古意,且结皓首期。
端能啖杞菊,时复过天随。
琴不安弦制奇古,可怜不入文房谱。
鼠须龙尾玉蟾蜍,与汝俱成会心侣。
谁能好事为品题,端效广微亡辄补。
谪仙传样桂林家,以暗投人吾窃取。
我书太俗如墨猪,下惭罗赵何足数。
蒙公厚贶试临池,一字不成如画虎。
欲报初无青玉案,哦诗况乏惊人语。
净铺滑薄待君来,慎莫踟蹰畏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