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来花底坐,微香染清醉。
清醉犹未已,冷然成佳寐。
瞥见四围山,万仞真拔地。
玲珑万窍空,苔文缀深翠。
山径响石渠,珠泉自天坠。
澹月来山腰,流波湛寒泪。
途逢一高僧,邀我岩中寺。
坐我白石床,语语天外事。
谭锋尚未终,惊鹤一声至。
依然花下人,清香来扑鼻。
朝来花底坐,微香染清醉。
清醉犹未已,冷然成佳寐。
瞥见四围山,万仞真拔地。
玲珑万窍空,苔文缀深翠。
山径响石渠,珠泉自天坠。
澹月来山腰,流波湛寒泪。
途逢一高僧,邀我岩中寺。
坐我白石床,语语天外事。
谭锋尚未终,惊鹤一声至。
依然花下人,清香来扑鼻。
此诗《梅花》由明代诗人袁中道所作,描绘了一幅清晨赏梅的雅致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梅花的幽香与清韵,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首句“朝来花底坐”,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晨光初照,诗人静坐在梅花树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接着,“微香染清醉”一句,以“染”字生动地描绘了梅花香气的渗透力,仿佛能将人的心灵也染上一层淡淡的醉意,表达了诗人对梅花之美的深深陶醉。
“清醉犹未已,冷然成佳寐”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醉意的感受,不仅指身体上的沉醉,更蕴含着心灵上的愉悦与满足。诗人似乎在花香的包围中进入了梦乡,梦境与现实交织,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美好。
“瞥见四围山,万仞真拔地”描绘了四周山峦的壮丽景象,与梅花的清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细腻并存之美。“玲珑万窍空,苔文缀深翠”则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山间空谷的静谧与生机,苔藓的绿意与山色的深邃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接下来,“山径响石渠,珠泉自天坠”描绘了山间小径与清澈泉水的场景,泉水如同珍珠般从天而降,增添了自然界的灵动与活力。“澹月来山腰,流波湛寒泪”则以月光与流水的比喻,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月光如水,波光粼粼,仿佛是自然界的泪水,静静地流淌。
最后,“途逢一高僧,邀我岩中寺”引入了禅宗元素,高僧邀请诗人前往岩中寺庙,暗示了诗人在自然与禅学之间寻求精神寄托的主题。“坐我白石床,语语天外事”描述了与高僧交谈的情景,探讨着超越尘世的哲学与智慧。“谭锋尚未终,惊鹤一声至”以鹤鸣为结,象征着诗人与高僧的对话达到高潮,却突然被鹤鸣打断,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不可预知的色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山流濯幽坑,铜篆发古耀。
我行奉天县,叟以百钱粜。
读之乃二世,元年所刻诏。
谓法度量者,尽始皇帝造。
辞止曰皇帝,久远若为道。
乃命斯去疾,具述纪其要。
文章既精简,字画亦佳妙。
亥尔何等人,敢作万世调。
其为者非是,所累才一庙。
区区颂微末,回首皆可吊。
郡兵厌宝玉,得此只挥掉。
漂流落荒壤,千载厄潜奥。
乃知天宇内,事有不可料。
此物今何为,惟助观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