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流濯幽坑,铜篆发古耀。
我行奉天县,叟以百钱粜。
读之乃二世,元年所刻诏。
谓法度量者,尽始皇帝造。
辞止曰皇帝,久远若为道。
乃命斯去疾,具述纪其要。
文章既精简,字画亦佳妙。
亥尔何等人,敢作万世调。
其为者非是,所累才一庙。
区区颂微末,回首皆可吊。
郡兵厌宝玉,得此只挥掉。
漂流落荒壤,千载厄潜奥。
乃知天宇内,事有不可料。
此物今何为,惟助观者笑。
山流濯幽坑,铜篆发古耀。
我行奉天县,叟以百钱粜。
读之乃二世,元年所刻诏。
谓法度量者,尽始皇帝造。
辞止曰皇帝,久远若为道。
乃命斯去疾,具述纪其要。
文章既精简,字画亦佳妙。
亥尔何等人,敢作万世调。
其为者非是,所累才一庙。
区区颂微末,回首皆可吊。
郡兵厌宝玉,得此只挥掉。
漂流落荒壤,千载厄潜奥。
乃知天宇内,事有不可料。
此物今何为,惟助观者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老的铜篆刻印记载着秦始皇时期法度与量器的历史场景。诗人通过对这个遗迹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某些事件和物品不可预测命运的感慨。
"山流濯幽坑,铜篆发古耀" 这两句设定了一个荒废的自然环境,古老的铜篆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珍贵,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仿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展现。
"我行奉天县,叟以百钱粜" 这里诗人提到自己曾经在一个地方(奉天县)见过这件铜篆,并且知道它曾被低价出售。这里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重和物是非人的冷漠。
接下来的几句 "读之乃二世,元年所刻诏。谓法度量者,尽始皇帝造" 揭示了铜篆上的文字记载着秦朝第二代皇帝(即秦二世)元年时期的某项法令或量器标准,而这一切都是由秦始皇制定的。
"辞止曰皇帝,久远若为道。乃命斯去疾,具述纪其要" 这些句子表达了对历史记载的尊重和对古人智慧的赞叹,同时也强调了记录这些法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章既精简,字画亦佳妙" 描绘出铜篆上文字的精美与庄严之感,这不仅是对物品本身的欣赏,更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肯定。
然而接下来的几句 "亥尔何等人,敢作万世调。其为者非是,所累才一庙" 则表现出诗人对于某些人对历史遗迹不敬、轻率篡改的批评,这样的行为只会给后世带来麻烦。
"区区颂微末,回首皆可吊" 这里的“区区”表达了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同时诗人似乎在感叹历史的沧桑变化以及这些遗迹所承载的意义之重大。
最后几句 "郡兵厌宝玉,得此只挥掉。漂流落荒壤,千载厄潜奥" 描述了战争中士兵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漠视,以及它们可能遭遇的命运——被随意丢弃,最终沉埋在时间的尘埃之下。
全诗以 "乃知天宇内,事有不可料。此物今何为,惟助观者笑" 作结,表达了对于历史事件和物品未可预测的命运的一种宿命论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悲凉的情感——这些曾经承载过重要意义的事物,现在可能只不过是给人带来一丝微笑而已。
凄凉绣岭,宫殿倚山阿。
明皇帝。
曾游地。
锁烟萝。
郁嵯峨。
忆昔真妃子。
艳倾国,方姝丽。
朝复暮。
嫔嫱妒。
宠偏颇。
三尺玉泉新浴,莲羞吐、红浸秋波。
听花奴,敲羯鼓,酣奏鸣龟。
体不胜罗。
舞婆娑。
正霓裳曳。
惊烽燧。
千万骑。
拥雕戈。
情宛转。
魂空乱。
蹙双蛾。
奈兵何。
痛惜三春暮,委妖丽,马嵬坡。
平寇乱。
回宸辇。
忍重过。
香痉紫囊犹有,鸿都客、钿合应讹。
使行人到此,千古只伤歌。
事往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