綵云歌罢翠眉低,敛笑凝眸思欲迷。
春自无情欲归去,落花休怨杜鹃啼。
綵云歌罢翠眉低,敛笑凝眸思欲迷。
春自无情欲归去,落花休怨杜鹃啼。
此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宴乐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景物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与情感的复杂性。
首句“綵云歌罢翠眉低”,以“綵云”比喻歌声的美妙,而“翠眉低”则形象地描绘了女子在歌唱之后,眉宇间流露出的娇羞与满足,营造出一种温婉柔美的氛围。接着,“敛笑凝眸思欲迷”进一步深化了女子的情绪,她敛起笑容,目光深邃,似乎陷入了某种思绪之中,情感由外在的欢愉转向了内在的沉思,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转折。
“春自无情欲归去”一句,将自然界的春光拟人化,赋予其“无情”的特质,暗示着春天终将逝去,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这不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暗含了对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无奈与哀愁。
最后一句“落花休怨杜鹃啼”,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面对春去花落的景象,诗人劝慰落花无需怨恨杜鹃的啼叫,因为这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这一句既是对前文情感的呼应,也是对生命循环、自然法则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以及时间流转的独特感悟,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
他人骕骦马,而我薜萝心。
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
长廊閟军器,积水背城阴。
窗外王孙草,床头中散琴。
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怒号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髀钗。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
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
知登吴章岭,昔与死无分。
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
相见若悲歌,哀声那可闻。
披君貂襜褕,对君白玉壶。
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
客有桂阳至,能吟山鹧鸪。
清风动窗竹,越鸟起相呼。
持此足为乐,何烦笙与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