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缵世基日,群公扈圣年。
伏蒲凤冈上,持节雁峰边。
外阃风猷远,中台出处全。
履声伤易尽,不得辅中天。
载缵世基日,群公扈圣年。
伏蒲凤冈上,持节雁峰边。
外阃风猷远,中台出处全。
履声伤易尽,不得辅中天。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洋的作品,名为《吕尚书挽章(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颂扬古代圣君与忠臣之德的诗句。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状态和忠诚品质的向往。
“载缵世基日,群公扈圣年。”这里的“载缵”指的是继承、传承,而“世基”则是指国家的根本,“群公”指的是众多的公卿大臣,“扈圣年”则是形容他们侍奉在圣明君主身边,共度盛世之意。
“伏蒲凤冈上,持节雁峰边。”“伏蒲”可能是指古代某种仪式或礼节,而“凤冈”则是一处高峻的山峰,“持节”意味着手握权力或符节,“雁峰”则是一种优美的自然景观。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官员在崇山峻岭间执行公务的情景,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理想化自然环境与政治生活的结合。
“外阃风猷远,中台出处全。”“外阃”指的是边疆或国界,“风猷”则是形容边塞的荒凉感,“中台”则可能是指中央政权,“出处全”意味着中央的命令和处理无不周全。这两句强调了国家边疆的安全与中央政权的威严。
“履声伤易尽,不得辅中天。”“履声”可能是指历史的足迹或先人之言,“伤易尽”则表达了一种时光流逝、历史沧桑之感,“不得辅中天”则是在表达一种遗憾,即这些忠诚的臣子未能在关键时刻辅佐君主。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忠臣与圣君互动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生态和个人忠诚品质的赞美之情。
山风不动云四寂,万顷波涛生素壁。
三峡夜怒摇星河,九溟昼沸卷霹雳。
谁将江海一笔吞,华阳入砚玄波翻。
灵鳌东转坤轴动,惊浪出没蛟与鼋。
毫端分寸千万里,人心之险亦如此。
老僧阅世如阅画,面壁凝然悟玄理。
嗟余老作汗漫游,寒光飞动六月秋。
乃知瞿塘在平陆,安得竹叶吹成舟。
危顶裁成九日亭,蓬瀛透出海峰青。
满前细菊浮樽酒,四顾凝云簇画屏。
月为情多良夜至,人贪景胜醉魂醒。
风流令尹江山主,此乐同民德已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