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忆渊明二首·其一》
《忆渊明二首·其一》全文
宋 / 冯时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晨策东篱路,煌煌寒菊英。

我岂无他人,底事忆渊明。

忘言会诸理,扫尽世俗情。

悠然见南山,此意谁与评。

(0)
翻译
清晨走在东边的篱笆小路上,明亮的寒菊花瓣闪闪发光。
我并非没有其他朋友,为何偏偏怀念陶渊明呢?
在无需言语的交流中领悟万物的道理,扫除世俗的情感。
悠然间望见了南山,这份心境又有谁能理解呢?
注释
晨:早晨。
策:行走。
东篱:东边的篱笆。
煌煌:明亮的样子。
寒菊:秋日的菊花。
岂:难道。
无:没有。
他人:其他人。
底事:为何,何故。
忆:怀念。
渊明:陶渊明,古代隐士。
忘言:无需言语。
会:领悟。
诸理:万物的道理。
扫尽:消除。
世俗情:世俗的情感。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代自然或隐居之地。
此意:这种心境。
谁与评:谁能理解。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冯时行所作,名为《忆渊明二首·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唐代文学家韩愈(字渊明)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超脱世俗、追求高洁品格的个性。

“晨策东篱路,煌煌寒菊英。” 这两句描绘了清晨踏着薄霜,走在篱笆旁的小道上,寒风中孤零零的菊花依旧开放,这是诗人内心凛然、高洁情操的写照。

“我岂无他人,底事忆渊明。” 诗人自问,为何会特意记得渊明(韩愈)呢?这是因为渊明不仅文学造诣极高,而且品行端正,是诗人心中的榜样和精神寄托。

“忘言会诸理,扫尽世俗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超越世俗的羁绊,忘却那些琐碎的言谈,达到一种豁然开朗、洞悉万物的境界。

“悠然见南山,此意谁与评。” 最后,诗人悠然地仰望着南山,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是需要有深刻理解和同样追求的人才能共鸣的。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韩愈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品格和纯粹文学追求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

作者介绍

冯时行
朝代:宋

冯时行(1100—1163)宋代状元。字当可,号缙云,祖籍浙江诸暨(诸暨紫岩乡祝家坞人),出生地见下籍贯考略。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状元,历官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后因力主抗金被贬,于重庆结庐授课,坐废十七年后方重新起用,官至成都府路提刑,逝世于四川雅安。著有《缙云文集》43卷,《易伦》2卷。
猜你喜欢

燕京秋怀三首·其一

万里霜天数雁行,飞书随处急秋防。

渥洼漫道来天马,沙苑仍残旧骕骦。

大树凉回风瑟瑟,高坛秋尽月苍苍。

年来辽左功成否?愁见旄头夜夜光。

(0)

署中滴翠轩杂咏五首·其一

关塞之官远,琴书亦与偕。谁栽四翠柏?

为荫一清斋。宦拙世情澹,地偏幽意谐。

浮生元偶寄,何事强安排?

(0)

和李自得题咏小园上下平韵三十首·其十七二萧

地近紫霞里,仙踪久寂寥。

楼台动遐想,笙鹤似相招。

九转虚丹室,三山透海潮。

翛然乘兴往,岂惮业风飘。

(0)

橘井观二首·其二

空明澄碧甃,恍惚见丹砂。

谁悟一泓里,遥连三岛涯。

闲心同酌水,隐吏可餐霞。

愿折庭前叶,浮为海上槎。

(0)

中元夜李园池上泛舟

风起横塘浪,涛声接大江。

星河低画舫,鱼鸟识新腔。

酒态各争长,谈锋未易降。

花源深几许,岛外吠仙尨。

(0)

西园十咏·其一澄碧亭

群木搴萝薜,泠然幽径通。

一亭偏傍水,四面总宜风。

地与市朝远,心将鱼鸟同。

避人焚草处,已作灌园翁。

(0)
诗词分类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诗人
周馨桂 朱晞颜 杨旦 陈起 王义山 宁调元 牛焘 程珌 郭应祥 释智朋 释师观 黄之隽 顾瑛 赵我佩 何瑭 王之望 李振钧 朱景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