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晓疏钟向晚梆,尘心多向此中降。
蒲生九节原无种,水咽千峰别有腔。
顽石点头同草木,临流濯足异涛泷。
老僧不到山中久,夜夜空留月一窗。
趁晓疏钟向晚梆,尘心多向此中降。
蒲生九节原无种,水咽千峰别有腔。
顽石点头同草木,临流濯足异涛泷。
老僧不到山中久,夜夜空留月一窗。
这首诗描绘了蒲涧寺的清幽与静谧,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内外的自然景象和内心的感受。
首句“趁晓疏钟向晚梆”,描绘了清晨寺庙中稀疏的钟声与傍晚时分的梆声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这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沉思。
“尘心多向此中降”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尘世杂念在寺庙的静谧环境中逐渐消散,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升华。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平静进行对比,突出了寺庙作为心灵避风港的作用。
接下来的“蒲生九节原无种,水咽千峰别有腔”两句,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隐喻人生的哲理。蒲草生长于水边,九节之说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而水在千峰之间流淌,各具形态,暗示了世间万物各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蕴含了对生命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思考。
“顽石点头同草木,临流濯足异涛泷”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顽石与草木看似静默无声,却在自然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临流濯足的人与汹涌的波涛形成对比,强调了个体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与独特体验。这一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复杂,也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谦逊与敬畏之心。
最后,“老僧不到山中久,夜夜空留月一窗”表达了对老僧长久未归的思念之情,以及月光透过窗户洒在空荡荡的房间中的孤独感。这一场景既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是对当下孤独心境的写照,体现了诗人对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时间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静谧环境中寻求心灵平静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