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云度水涉修程,日日长亭复短亭。
秋老声音闻过雁,夜凉精彩见飞萤。
羁怀遇物如萦絮,诗思投閒似建瓴。
却羡野人收刈毕,寂然无事掩柴扃。
穿云度水涉修程,日日长亭复短亭。
秋老声音闻过雁,夜凉精彩见飞萤。
羁怀遇物如萦絮,诗思投閒似建瓴。
却羡野人收刈毕,寂然无事掩柴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建德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深沉的哲理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联“穿云度水涉修程,日日长亭复短亭”,以“穿云”、“度水”、“涉修程”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漫长,而“日日长亭复短亭”则通过重复的“长亭”与“短亭”展现了旅途的单调与重复,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旅程的坚持与不倦。
颔联“秋老声音闻过雁,夜凉精彩见飞萤”,将季节的变化与自然的景象巧妙结合。秋风起时,雁阵南迁,是自然界的规律;夜晚的萤火虫在微凉的空气中闪烁,既增添了旅途的生机,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颈联“羁怀遇物如萦絮,诗思投闲似建瓴”,表达了诗人面对外界事物时的复杂心情,如同缠绕的柳絮,难以摆脱。同时,诗人的灵感如同从高处倾泻而下的水流,自由而奔放,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追求。
尾联“却羡野人收刈毕,寂然无事掩柴扃”,诗人羡慕田野中劳作完毕的农人,他们生活的简单与平静,与自己奔波劳碌的生活形成对比。诗人渴望找到心灵的归宿,追求一种宁静、简朴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以及自我内心的深刻思考,充满了哲理意味和人文关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