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岭转通幽,山扉旧额留。
群峰原裹穴,半寺独支楼。?草凄翁仲,厨烟冷比丘。
原田今巳薄,国课莫旁搜。
度岭转通幽,山扉旧额留。
群峰原裹穴,半寺独支楼。?草凄翁仲,厨烟冷比丘。
原田今巳薄,国课莫旁搜。
这首诗描绘了彰圣寺的环境与氛围,充满了深邃的禅意和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联“度岭转通幽,山扉旧额留。”开篇即以“度岭”引出登山之感,随后“转通幽”则暗示着进入了一片神秘而宁静的境地。山门的“旧额留”则透露出历史的痕迹,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变迁。
颔联“群峰原裹穴,半寺独支楼。”描绘了山寺所处的地理环境,群峰环绕,仿佛是大自然的怀抱,而“半寺独支楼”则强调了寺庙在山中的独特位置,既与自然融为一体,又独立于世,自成一景。
颈联“草凄翁仲,厨烟冷比丘。”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氛围。草木枯萎,似乎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炊烟袅袅,如同僧侣修行的静谧生活。这里通过“翁仲”(古代石像)和“比丘”(僧侣)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寺庙的肃穆与庄严,也暗含了对僧侣生活的敬仰与向往。
尾联“原田今已薄,国课莫旁搜。”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国家赋税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寺庙作为一方净土,或许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与解脱,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彰圣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也蕴含了对历史、宗教、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紫鸾飞舞,又东华宴罢,归步凝碧。
缥缈天风吹送处,泠泠佩声清逸。
青童两两,争笑捻、琪花半折。
羽衣寒露香披,翠幢珠辂去云疾。
西真还又传帝敕。霞城检校,问学仙消息。
玉府高寒,有不老丹容,自然琼液。
人间尘梦,应误认、烟痕雾迹。
洞云依约开时,丹华飞素白。
山深不知暑,五月冷如冰。
寂寞前朝寺,风流帝子能。
田荒空野水,树老半枯藤。
不尽怀人兴,钟楼日暮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