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雨过侧调》
《雨过侧调》全文
宋 / 文同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阴车飞空载急雨,雨过林塘若新换。

柽花浮波鱼误食,松子落屋乌惊弹。

白云挂树久不起,青烟泊草殊未散。

东园傲吏爱高竹,把卷倚风头发乱。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guòtiáo
sòng / wéntóng

yīnchēfēikōngzǎiguòlíntángruòxīnhuàn

chēnghuāshísōngluòjīngtán

báiyúnguàshùjiǔqīngyāncǎoshūwèisàn

dōngyuánàoàigāozhújuànfēngtóuluàn

翻译
阴云下的车辆疾驰,带来倾盆大雨,雨后林塘焕然一新。
菖蒲花漂浮水面,鱼儿误以为食物,松子落下惊动了栖息的乌鸦。
白云挂在树梢久久不动,青烟袅袅在草丛中仍未消散。
东园的清官喜爱高高的竹子,手捧书卷,迎风而立,头发被风吹得凌乱。
注释
阴车:阴沉的车辆。
急雨:猛烈的大雨。
林塘:树林和池塘。
新换:焕然一新。
柽花:菖蒲花。
浮波:漂浮在水面上。
松子:松树的种子。
乌惊弹:乌鸦受惊飞起。
白云挂树:白云挂在树梢。
不起:停留不移动。
青烟泊草:青烟缭绕在草丛中。
殊未散:仍未消散。
东园:东边的园林。
傲吏:清高官员。
高竹:高大的竹子。
把卷:拿着书卷。
倚风:靠着风。
头发乱:头发被风吹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急雨过后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艺术风格。

“阴车飞空载急雨”一句,以“阴车”比喻乌云密布,形象地表达了雨来得迅猛而又突然。紧接着,“雨过林塘若新换”则描绘了雨后的景色,如同一切都被洗涤了一般,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新鲜感。

“柽花浮波鱼误食”和“松子落屋乌惊弹”两句,通过对植物与动物行为的观察,展示了自然界在雨后的一种活力四射。柽花随水漂浮,鱼儿可能会误食,而松子落下,乌鸦被惊吓飞起,都显示出诗人对细微生活的关注和捕捉。

“白云挂树久不起”表达了一种静谧与停滞的氛围,而“青烟泊草殊未散”则是对雨后地面上水汽未散的形象描绘,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某种期待或等待。

最后,“东园傲吏爱高竹”和“把卷倚风头发乱”两句,通过对竹子和书卷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竹子在东园中傲然挺立,而诗人则是手持书卷,在风中任凭头发随意摆动,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性,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由和自然状态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构建了一幅雨后自然界的美丽画卷,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

作者介绍
文同

文同
朝代:宋   字:与可   号:笑笑居士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生辰:1018~1079年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
猜你喜欢

题东山子李适碑阴二首·其二

回也寔夭折,贾生亦脆促。

今复哀若人,危光迅风烛。

夜台沦清镜,穷尘埋结绿。

何以赠下泉,生刍唯一束。

(0)

在军中赠先还知己

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

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

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

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

落雁低秋塞,惊凫起暝湾。

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

别后边庭树,相思几度攀。

(0)

途中有怀

眷然怀楚奏,怅矣背秦关。

涸鳞惊照辙,坠羽怯虚弯。

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

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

(0)

赠酒店胡姬

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

红毾铺新月,貂裘坐薄霜。

玉盘初鲙鲤,金鼎正烹羊。

上客无劳散,听歌乐世娘。

(0)

绣龟形诗

暌离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

闻雁几回修尺素,见霜先为制衣裳。

开箱叠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

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

(0)

情书寄李子安

饮冰食檗志无功,晋水壶关在梦中。

秦镜欲分愁堕鹊,舜琴将弄怨飞鸿。

井边桐叶鸣秋雨,窗下银灯暗晓风。

书信茫茫何处问,持竿尽日碧江空。

(0)
诗词分类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诗人
陈尧佐 崔国辅 李治 黄巢 赵时春 方文 华幼武 包世臣 赵雍 王实甫 谢庄 张廷玉 游酢 李开先 李百药 释宗演 鄂尔泰 裴夷直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