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岖山路记曾游,谁识为臣去国愁。
柏府官中羞豸角,桐江台上愧羊裘。
重违君命留行者,既竭吾才归去休。
霜露感人千里思,松楸未扫已三秋。
崎岖山路记曾游,谁识为臣去国愁。
柏府官中羞豸角,桐江台上愧羊裘。
重违君命留行者,既竭吾才归去休。
霜露感人千里思,松楸未扫已三秋。
这首宋朝诗人徐经孙的《去国》,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离别故土的复杂心情。首句“崎岖山路记曾游”,诗人回忆起曾经踏过的艰难路程,暗含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感慨。接着,“谁识为臣去国愁”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离开国家时内心的忧愁与无奈,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柏府官中羞豸角,桐江台上愧羊裘”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官场地位和所处环境的不满与自责。柏府,指官府;豸角,古代官员帽上的装饰,象征公正;桐江台,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或职位;羊裘,出自《高士传》中的典故,比喻隐居生活。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现实处境的不满足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重违君命留行者,既竭吾才归去休”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君命与个人意愿之间的矛盾,最终选择遵循内心,放弃官场,回归自由的决心。最后一句“霜露感人千里思,松楸未扫已三秋”,以自然景象寄托情感,霜露、千里思念、松楸(墓地的树木)和三秋(秋天的第三个阶段),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深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整体而言,《去国》一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深刻揭示了诗人离别故土时的复杂心理状态,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更有对现实的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
往时李成写骤雨,万里古色毫端聚。
行人深藏鸟不度,便觉非复鹅溪素。
龙眠老腕作阳关,北风低草云埋山。
行人客子两愁绝,未信蒲萄能解颜。
两郎了了解人意,似是画我封家市。
戏作新诗排昼睡,忽有野雁鸣天际。